最近在电影论坛里,看到有个叫“东京夜未眠”的网友发了条帖子,说他刚看完小津安二郎的《早春》,心里有点闷闷的,感觉抓到了点什么,但又说不清楚🤔。帖子一发,倒是引来了不少同好一起讨论。
“杉山的白衬衫” 先回帖了:“我觉得这片子就是把普通上班族的日子掰开了揉碎了给你看。每天挤电车,上班下班,和老婆没话说,日子淡得像白开水😑。电影开头那会儿,夫妻俩起床、洗漱、吃早饭,谁也不搭理谁,简直和我爸妈以前一模一样,太真实了。”
他提到了电影里一个场景,杉山的同事看着窗外车站涌出的人流说,“每天从东京站下车的工薪族有三十四万人左右,大概和仙台的人口一样多”,而自己只是“三十四万分之一”。这种渺小感和麻木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接着,一位叫“京都的晚春”的网友,像是小津的粉丝,补充了点背景:“楼主觉得闷就对了!小津在这片里拍的就是一种倦怠和虚无。这部电影是他晚期作品,和他早期的《晚春》比起来,味道不一样了。 《晚春》是静观和豁达,《早春》就是泥泞和无奈📽。战后日本变了,人心也跟着浮燥,但小津没去评判谁对谁错,他就是把这些无奈拍给你看。”
然后ID是“金鱼的眼”的朋友,点到了电影里那场婚外情:“杉山和女同事‘金鱼’好上了,但你看他有多快乐吗?并没有。那更像是一种逃避,逃避家里那种让人窒息的沉默😶。孩子夭折的痛,夫妻俩都没走出来,但方式不同,心也就越离越远了。”
她还觉得杉山的妻子昌子心里其实明白些什么,“历史可都是在晚上创造的”这句朋友的提醒,她听了也只是笑笑,这种反应挺耐人寻味的。
讨论到这,一位叫“榻榻米上的禅”的网友,试图总结得更深一点:“我看《早春》讲的远不止是婚外情或者家庭危机。它是在说那种普通的,谁都可能遇到的人生无奈🍂。你选哪种活法好像都会后悔。工薪族羡慕小老板自由,小老板又羡慕工薪族稳定。电影里有个角色,一心向往东京的光鲜生活,真来了,熬成了朝九晚五,最后身体垮了,梦也碎了。小津好像在讲,人生到头来,可能终究是寂寞的。”
他提到了电影的结尾,杉山调职到乡下,夫妻关系反而慢慢缓和了。“这有点像‘退步原来是向前’🚣。离开繁华的东京,某种程度是种退步,但夫妻俩的关系反倒往前走了。电影开头结尾都出现了火车,那是现代化的象征,但他们最终是看着火车远去,留在了更简单的生活里。”
最后,“编剧小白”也凑了个热闹:“我挺喜欢里面一些细节的。比如妻子问丈夫‘为什么大家都叫她金鱼?就是因为眼睛大?’,听着是闲扯,其实暗藏机锋。还有‘金鱼’这个代号本身,挺有意味的。而且你们发现没,小津这次没用他的女神原节子,有人说因为原节子像女神,不适合演忍辱的妻子或者调笑的情人。
“京都的晚春” 最后又补充了一句:“对了,小津的墓碑上只刻了一个‘无’字。想想《早春》里这些喜怒哀乐、奔波挣扎,最后可能都归于平静,甚至有点虚无,这大概就是小津想表达的一种人生况味吧☯。”
云哥觉得,《早春》这部电影就像一杯慢喝的茶,初饮可能觉得平淡,甚至有点苦涩,但回味起来,却能品出生活的多种滋味。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展现生活本身的复杂和质感。如果你正经历生活的平淡期,或者对情感关系有些思考,这部片子可能会让你有感同身受的地方。
所以有时候,看电影也不一定非要寻求一个明确的主题或结论。《早春》带来的那种闷闷的、淡淡的情绪和思考,或许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