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一部挺特别的电影,《安东尼娅家族》🎬。这部1995年的老片子,由荷兰女导演玛琳·格里斯执导,当年还拿了第6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它讲的是二战后,女主角安东尼娅带着女儿回到乡下老家,然后各种各样的人聚到她身边,慢慢形成了一个挺不一样的“家族”。这片子另一个名字叫《不靠男人的日子》,光听这名儿你大概就能猜到它想表达啥了。
💡 电影里建的那个“乌托邦”,真的可能吗?
《安东尼娅家族》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在试着构建一个女性主义的乌托邦。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的荷兰小镇,安东尼娅那栋粉色的房子、肥沃的农场,还有那些聚在她身边、互相依靠的女人们,都像是要画出一幅田园诗般的画。
这个家族挺神的,一开始就一对母女,后来慢慢发展成四代同堂,而且四代都是女儿,没一个儿子。她们维系关系不靠血缘或者婚姻,更像是靠着善良和爱把大家连在一起。那些被帮助的寡妇、被家人虐待的智障女孩、受不了教会约束的牧师、被村民排挤的外地农民……好像都能在安东尼娅家的草坪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吃上一顿平等的饭。电影里女性被拍得很有主体性,耕种、骑马、玩枪甚至性自由,这些传统意义上好像更属于男人的事,在这里都由女性主导和掌握。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完全以女性为中心、看起来这么理想化的社群,在现实生活里到底能不能实现、能持续多久,可能得打上个问号。就像电影里演的,这个家族的维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安东尼娅个人那种有点像“卡里斯玛”的领袖魅力。这种高度依赖某个人的模式,其普适性和可复制性或许值得商榷。
👩👧👧 里面的女人们,到底是怎么样的?
安东尼娅是整部电影的绝对核心💪。她坚强、独立、包容又能干。电影里她拒绝了好几个男人的求婚,坚持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但她又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强势形象,她也有仁慈、平静、悲伤,甚至得意、狡黠和轻蔑这些丰富的表情和情绪。有影评说,她展现了一种“大地母亲”般的形象,强大、包容又温婉。
她的女儿达尼埃莱(也叫拉尼埃莱)是个画家🎨,她选择“去父留子”——想要一个孩子,但不想结婚也不需要丈夫。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挺大胆的,是对传统家庭观念的一种挑战。
孙女特雷莎(也叫泰雷瑟或泰瑞莎)是个数学天才,后来成了大学教师。她虽然也经历了爱情(和青梅竹马的西蒙),但并没有急于步入婚姻,而是坚持追求自我成长和职业发展。
还有曾孙女萨拉赫(也叫萨拉),虽然年纪小,但对死亡已经有了一些挺独特的思考。
这些女性角色各有各的活法和追求,但都在安东尼娅营造的这个环境里,努力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电影试图通过她们的故事,展现女性身份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 电影的讲故事方式和镜头,有啥特别的?
《安东尼娅家族》在叙事和镜头语言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来突出女性的主体地位。
电影一开头就告诉你安东尼娅生命最后一天的场景,然后通过回忆的方式展开她的一生,最后又回到开头的时间点。这种有点循环的结构,让人感觉时间不是直直地往前走,生命会结束,但爱和传承好像不会断。
在镜头运用上,电影有意颠覆了传统商业片中“男性凝视”的惯例。比如,在一些男女同时出现的场景里,电影会把男性设置为被观看的客体。有分析提到一个例子:农夫巴特向安东尼娅求婚时,一组反打镜头巧妙地让安东尼娅的形象或她的目光始终占据画面主导,权力关系通过镜头语言就清晰传递出来了。
电影的画面大多笼罩在暖色调、低饱和度、低对比度的“莫兰迪色系”光线下,整体感觉很柔和温馨。女性角色的衣服色彩丰富、花纹多样,而男性角色则常穿着呆板的纯色西装,这种视觉上的对比也许暗示了男性千篇一律和女性参差多态。电影也用了不少长镜头,尤其是开头,营造一种宁静、祥和、悠远的氛围。
🤔 这部电影,到底好不好?值不值得看?
《安东尼娅家族》在评论界和观众那里,得到的评价不太一样。
夸它的人觉得:
- •
它构建了一个充满爱与自由的母系乌托邦,颂扬了女性的独立、坚韧和力量。
- •
它敢于挑战传统性别观念和家庭结构,展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 •
它的叙事舒缓,画面如油画般优美,像一首田园诗,能给人温暖和力量。
但也有人觉得:
- •
它描绘的乌托邦太过理想化,甚至有点像“空中楼阁”,缺乏现实基础,对于解决现实社会中女性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参考意义有限。
- •
影片对种族和阶级问题的处理较为模糊。全片几乎没有深色皮肤的角色,这似乎是一个纯粹白人的女性同盟。阶层方面,安东尼娅本身是农业有产者,而片中处于底层的角色常被设定为智障或有残障,这或许巧妙地将结构性不平等转移到了个人际遇上。
- •
有些地方的符号和意象运用得有点太工整、太刻意,比如“农业-乡村-大地-生育-母亲”这套关联,反而显得不够自然。
至于它为什么能拿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可能因为它题材独特,视角新颖,是第一部获得此奖的女性导演电影,以及在艺术表现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获奖本身也引发一些讨论,比如这种带有反抗色彩的“杂音”被主流奖项接纳,是否意味着其批判性本身就被一定程度地收编或削弱了。
🍎 个人一点小看法
看《安东尼娅家族》的感觉挺复杂的。它确实描绘了一种令人向往的女性生活和互助图景,那种包容、自主、按自己心意活着的样子,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安东尼娅这个角色,确实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而温暖的力量。
但我也忍不住会想,这种乌托邦在现实中的可行性有多大?它是不是有点太依赖安东尼娅这个“大家长”式的核心人物了?它好像也没能太多地去触碰更复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
不过,电影嘛,未必非要给出所有问题的答案。它能提供一种想象,一种可能性,让我们看到生活还可以有别的活法,这或许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它更像是一首温馨中带着思考的田园诗🎵,而不是一份激进的社会宣言。
所以,如果你对女性主义话题感兴趣,想看看不太一样的家庭故事,或者单纯喜欢那种舒缓、带着点诗意的文艺片,《安东尼娅家族》还是值得找来看看的。看的时候,不妨也多想想电影里外的这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