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是不是也第一眼就被《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这个又长又怪的片名给吸引(或者搞懵)了?🤔 这名字,又是文学又是土豆皮馅饼的,到底讲的啥?云哥今天就带大伙儿瞅瞅这部豆瓣评分不错的冷门佳片,聊聊它为啥值得看。
🎬 片子讲的啥?一个始于谎言的美好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英国。女主朱丽叶(莉莉·詹姆斯 饰),是伦敦的一个作家。某天,她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根西岛的信,写信人叫道西,说他参加了一个叫“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的社团。
这奇怪的名字立刻勾起了朱丽叶的好奇心。她跑去根西岛想一探究竟,结果发现,这个俱乐部的诞生,居然源于一个为了糊弄德军的临时谎言:一群人在宵禁后偷偷聚餐吃烤猪🐷,被德军逮到盘问,情急之下谎称是读书会活动,名字也是现场瞎编的。
但后来,这个被迫成立的读书会,真的成了他们在战争阴霾下精神的避难所💡。他们聚在一起,分享书籍、朗读段落,用文学和彼此的陪伴度过艰难岁月。
朱丽叶本想挖掘俱乐部故事写书,却意外卷入了他们深藏的往事,尤其是关于俱乐部创始人之一伊丽莎白的悲壮故事,并找到了爱情与归属。
📖 文学与土豆皮馅饼:战火中的双重慰藉
片名里的两样东西——“文学”和“土豆皮馅饼”,恰恰是战争年代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慰藉。
- •
土豆皮馅饼 🥧:战时物资匮乏,粮食都被德军征走了,人们饿得没办法,只能用土豆皮做成馅饼果腹,味道可想而知(电影里都用“awful”来形容)。它代表了最基础的物质生存。
- •
文学 📚:读书会里的人,通过分享书籍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比如:
- •
渔夫从莎士比亚那里获得了勇气。
- •
有人通过读塞涅卡的书撑了下来。
- •
主妇甚至靠朗读菜谱书来抵抗饥饿。
- •
所以,这个俱乐部,就是用精神食粮(文学)就着现实口粮(土豆皮馅饼),在黑暗中互相取暖啊。
👥 几个难忘的人:战争中的光芒
这部电影里的人物,看着普通,但个个都有光。
- •
伊丽莎白:她是勇气和善良的化身✨。她创建俱乐部、保护被迫害的人,甚至与一位德国军医产生了感情并生下孩子,最终为救他人而牺牲。她代表了人性中最无畏的爱。
- •
道西 🐖:养猪农,内向腼腆,却默默抚养着伊丽莎白留下的孩子,给予了深沉而安静的守护。
- •
阿米莉亚:俱乐部成员,失去了多位亲人。她的悲伤和坚韧,尤其那句“我年过7旬,但我却什么都搞不懂”,道尽了战争带来的难以言说的创伤。
💞 两条爱情线:选择与灵魂共鸣
电影有两条爱情线,常被人拿来比较。
- •
朱丽叶的选择:她在伦敦有个高富帅未婚夫马克,但在根西岛,她与养猪农道西心灵相通。最后她选择了道西。很多人不解,但我觉得,朱丽叶选择的是灵魂的共鸣和理解💞,而不仅仅是优越的物质生活。她和道西通过书信相识,对文学和根西岛有共同的情感连接,这种精神上的契合更珍贵。
- •
伊丽莎白的爱情:她与德国军医的爱情,是一种超越国籍和立场的人性之爱。这在当时极其勇敢,也注定悲剧,但这份爱本身是纯粹且动人的。
对比维度 | 伦敦未婚夫 马克 | 根西岛养猪农 道西 |
---|---|---|
生活背景 | 伦敦都市,繁华现代 | 根西岛乡村,宁静自然 |
物质条件 | 优渥,能提供稳定富足的生活 | 朴实,生活更贴近自然与土地 |
与女主的连接 | 世俗意义上的“完美”婚姻 | 精神世界的同频与共鸣 |
象征 | 现实的、常规的人生路径 | 遵循内心、寻找真我的勇气 |
✨ 为啥值得看?点亮生活的启示
这部电影,云哥觉得能给咱们一些触动:
- •
书籍的力量真不是虚的 📖:它告诉你,文字和故事真的能在艰难时刻给人力量和安慰,让人不孤单。
- •
“生活在别处”有时是真相 🌊:我们偶尔也会对日常感到厌倦,向往另一种生活。电影满足了这种想象,但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你如何倾听内心,找到真正让自己心安的地方。
- •
战争背后是具体的人 👥:它没有宏大叙事,而是聚焦小人物,看战争如何影响普通人的日常,以及他们如何用爱、勇气和互助来抵抗黑暗,这更让人动容。
最后想说,这片子的风景和服装也挺养眼,英伦乡村的海岛风光,莉莉·詹姆斯的复古穿搭,看着都舒服。🎬 所以,如果你剧荒,想找部不沉重但又有点内涵的文艺片,《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它像一杯温茶,慢慢暖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