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公民》影评,为何成神作,为何差点丧命,到底在讽刺谁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功成名就、拿了诺贝尔奖的大作家回到自己老家,不但没受到热烈欢迎,反而差点把命丢在那儿?😳 这事儿就发生在​​《杰出公民》​​这部电影里。这部阿根廷片子豆瓣评分高达8.4,还拿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但它绝不是一部让你轻松愉快的“回乡温情片”,而是一刀切开了知识分子和乡土社会之间的那道鸿沟,看得人心里发凉,又忍不住深思。

🔥 一、荣耀背后的焦虑:诺贝尔奖是桂冠还是枷锁?

电影一开始,就直接把主角丹尼尔·曼托瓦尼的困境摆了出来:他刚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举世瞩目,但他在领奖时居然说:“这个奖或许暗示着我的创作生涯走向终结”。这话听着矫情,但细想不无道理——成功会不会吞噬掉一个艺术家最宝贵的批判性和棱角?

丹尼尔在海外生活了四十年,所有作品写的都是故乡萨拉斯,但他本人却再没回去过。他说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逃离那个地方”。这种矛盾挺常见的,很多人和故乡的关系就是既想逃离,又忍不住回望。不过话说回来,具体他当年离开的详细原因,电影并没完全交代,这或许也是留给观众的一个思考空间。

😶 二、故乡的“热情”:一场精心设计的荒诞剧

丹尼尔终于决定回乡接受“杰出公民”荣誉,但等待他的不是温情,而是一连串荒诞又尴尬的遭遇。镇长想借他刷政绩,把他弄上消防车游街,但街上根本没几个人理他;老乡亲们对他各种道德绑架,让他捐款、帮忙,甚至有人直接认定他小说里的角色就是在写自己,跑来求他办事。

最绝的是他那旧友安东尼奥,娶了丹尼尔当年的恋人艾琳,却一直活在丹尼尔的阴影里,一边炫耀自己婚姻幸福,一边又跑去嫖妓,还说“男人风流没关系,只要记得回家”。这种扭曲的自尊和嫉妒,后来也成了矛盾的爆发点。

🤯 三、知识分子VS乡土社会:谁在审判谁?

电影最锋利的地方,是它并没简单地说“乡下人愚昧”或者“知识分子清高”,而是让两边互相审视,互相审判。萨拉斯的居民觉得丹尼尔的书是在丑化故乡,讨好欧洲人;而丹尼尔则觉得故乡人沉浸在一种“无知的自信”里,拒绝反思和进步。

尤其是在一场绘画评审会上,丹尼尔坚持把奖颁给一幅有艺术性但“不好看”的画,而不是那些迎合当地口味的俗气作品,结果直接惹怒了所有人。这个地方其实点出了一个问题:艺术到底该不该妥协?知识分子有没有资格去“启蒙”别人?

💔 四、情感纠葛:旧爱、体面与难以避免的伤害

丹尼尔和艾琳这条线,看着特别让人唏嘘。艾琳一辈子都没走出对丹尼尔的感情,甚至在他离开15年后才嫁给安东尼奥,婚后还一直读丹尼尔的书,把女儿也培养成了他的粉丝。但丹尼尔呢,似乎早已move on,甚至和艾琳的女儿发生了关系——这个设定极其残酷,也彻底撕破了最后一点体面。

有人说,丹尼尔这次回乡,表面是接受荣誉,潜意识里可能是想寻找新的创作素材,甚至“榨取故乡最后一次价值”。这种解读或许有点黑暗,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艺术家的道德感和创作欲之间的界限,有时候确实挺模糊的。

🤔 五、那个开放式的结尾:到底什么是真实?

电影到最后也没给个明确答案。丹尼尔在离开萨拉斯时被人开枪打伤,但没死。之后他在新书《杰出公民》发布会上,指着肩上的伤疤说:这可能是枪伤,也可能是骑车摔的。这句话简直把整部电影都解构了——我们看到的到底是真的发生过的事,还是他为了写书编出来的故事?

这种模糊性恰恰是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它让你怀疑:知识分子的回乡之旅,到底是一种真诚的回归,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猎奇”?而乡土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排斥,到底是因为被戳中了痛处,还是因为感觉到了被利用?

💡 个人观点与感受

我看完《杰出公民》心里堵了很久。它不是什么舒服的电影,但后劲极大。它没简单站队,没告诉你谁对谁错,而是把两种价值观的碰撞赤裸裸地展现给你看。丹尼尔有他的傲慢和自私,萨拉斯也有它的封闭和粗暴。

有时候我想,我们每个人和故乡之间可能都有点类似的情结:离开的人觉得故乡停滞不前,留下的人觉得离开的人忘了本。这种张力几乎无解,但也许正是这种矛盾,催生了很多深刻的艺术和文学。

所以,如果你是想找一部能让你笑让你放松的片子,那这部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愿意看一部让人坐立不安、看完还得琢磨好几天的电影,那么《杰出公民》绝对值得一看。它不会给你答案,但它会给你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比答案更有价值。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