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旋律》影评:贝多芬失聪后如何创作?第九交响曲为何永恒?话剧改编成功吗?

哎呀,说到《不灭的旋律》这部剧,还真是个挺特别的存在🤔。它可不是什么电影,而是一部把贝多芬生平搬上舞台的话剧,由白井晃导演,中島かずき编剧,稲垣吾郎和大島優子主演。很多人一听“贝多芬”、“古典乐”可能就觉得有点距离感,但这部剧试图做的,就是​​打破这种距离,让你感受一个音乐家哪怕耳朵听不见了,脑袋里的旋律也还在轰隆作响的那种震撼​​。

《不灭的旋律》影评:贝多芬失聪后如何创作?第九交响曲为何永恒?话剧改编成功吗?

​🔍 一、这部剧到底讲了啥?​

简单说,《不灭的旋律》(原名:No.9 -不滅の旋律-)聚焦在​​乐圣贝多芬戏剧性的半生,特别是他创作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的过程​​。要知道,贝多芬后来耳朵几乎全聋了,​​一个音乐家听不见声音,还得继续写曲子,这本身就像个悲壮又迷人的奇迹​​。剧里怎么表现这种“无声世界的轰鸣”,就成了最大看点,也成了最难的地方。

​👉 为啥值得关注?​

它2015年首演后就拿了【エンタステージアワード2015ストレートプレイ最優秀作品賞】(街道play最优秀作品奖),说明业内认可度挺高。而且它​​不是那种沉闷的传记正剧​​,从一些观众反馈看,​​现场感染力很强,甚至有人看哭了​​。


​🎭 二、话剧怎么表现“失聪”和“创作”?​

这是最考验导演和编剧的地方了。贝多芬失聪后的创作历程,内心戏非常多,话剧又不能像电影那样靠特写闪回随便搞。

  • ​依赖高强度表演和舞台调度​​:主演得靠肢体、表情和独白,把那种​​与外界声音隔绝但内心音乐愈发澎湃的状态​​演出来。稲垣吾郎饰演的贝多芬,据说压力不小。

  • ​音乐和音响成了绝对主角​​:这部剧的​​现场音响效果被夸爆了​​,好到“几乎让你感觉不到麦克风的存在,以为演员是直接在说话”。钢琴伴奏和专业歌者的现场表演,不仅烘托气氛,很多时候​​音乐本身就是叙事的一部分​​,甚至“弥补”了主演的一些不足。

  • ​试图与观众建立“共鸣”​​:有观众反馈说,看到贝多芬在挫折后仍在世界中心唱响自己心里的旋律,会非常感动,甚至能感觉到“从他的音乐中继承了一些什么”。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或许是话剧最想达到的效果​​。


​🤯 三、看这部剧可能会有什么体验?​

从一些看过的人的评价里,能摸出点门道:

  • ​视听享受可能一流​​:很多评论提到了​​神奈川芸術劇场的设施顶级,音响效果极佳​​。现场有钢琴伴奏和专业歌者,这对于一部讲音乐家的话剧来说,简直是硬件保障。

  • ​情感冲击可能很直接​​:有观众提到“第一幕第二幕结尾我都在爆哭”,虽然有座位正中欢乐颂冲击力太强的原因,但也说明​​剧的情感浓度很高​​。特别是对贝多芬挣扎后爆发,以及剧中一些“现实中不可能的和解”的呈现,很容易戳中人心。

  • ​可能会觉得有些“俗套”​​:也有观众直言不讳,觉得剧中​​仍有一些俗套的东西​​。毕竟名人传记题材难免会遇到处理某些既定情节的模式化问题。

  • ​观剧时长不短​​:有观众提到这是“很愉快的190分钟”,​​差不多三个多小时​​,看之前需要有点心理准备,安排好时间。


​💡 四、个人看法和选择建议​

​小赵觉得啊​​,把贝多芬和《第九交响曲》搬上话剧舞台,本身就需要很大勇气和创意。​​最大的挑战和最大的魅力,都在于如何把内在的、抽象的音乐灵感,转化成外在的、具象的舞台语言​​。

从现有信息看,这部剧​​在视听营造和情感渲染上似乎做得不错​​,特别是利用好了现场音乐的优势。虽然有些部分可能被觉得有点俗套,但​​整体的调度和现场冲击力,让很多人觉得值回票价​​。

​不过话说回来​​,这部剧对贝多芬生平和一些历史细节的处理,其​​准确度和艺术加工的尺度​​,因为我没看到更详细的资料,这里就不太敢下定论了。话剧创作通常会有虚构和浓缩,只要能传达出核心精神,其实也未必需要完全拘泥于史实。

​✅ 所以,这部剧推荐给哪些朋友呢?​

  • 对​​贝多芬生平​​、​​古典音乐​​,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创作背景感兴趣的人。

  • 喜欢​​话剧​​这种现场艺术形式,并欣赏​​强情绪冲击​​和​​优秀舞台设计​​的观众。

  • 想体验一下​​高质量剧场音响效果​​的人。

    《不灭的旋律》影评:贝多芬失聪后如何创作?第九交响曲为何永恒?话剧改编成功吗?

  • 能接受​​较长演出时长​​(约3小时)的观众。

​❌ 可能不太适合:​

  • 对​​古典乐或人物传记题材​​完全无感的。

  • 偏好​​快节奏、强情节​​叙事,无法忍受大量内心戏和情感渲染的。

  • 对​​话剧艺术形式​​本身就不太感冒的。

    《不灭的旋律》影评:贝多芬失聪后如何创作?第九交响曲为何永恒?话剧改编成功吗?


​✨ 最后的碎碎念​

《不灭的旋律》这个剧名本身,就挺戳人的。​​旋律之所以“不灭”,不仅因为作品流传至今,更因为那种创造美的冲动和意志,能超越身体障碍和时代隔阂,直击人心​​。

虽然我没法亲临现场看这部剧,但从各种描述里能感觉到,它试图触碰的,正是这种​​永恒的东西​​——艺术的力量,人的韧性。贝多芬的故事本身就足够励志,而话剧用它的方式,让我们可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种“无声处的惊雷”​​。

如果你有机会,并且对上述的点感兴趣,​​小赵觉得​​,去看看这部《不灭的旋律》应该会是个挺难忘的体验。毕竟,在现场感受“欢乐颂”的旋律响起,和几百人一起被震撼、被感动,那种感觉,和窝在家里看电影还是很不一样的。

​希望哪天也能有机会引进吧,或者出个官摄版也好啊!​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