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中之物》🎬(Something in the Dirt)是由独立电影制作人组合贾斯汀·本森和艾伦·穆尔黑德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作品。这部影片在2022年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并获得了第38届美国独立精神奖约翰·卡萨维蒂奖的提名,展现了其在独立电影领域的一定认可度。咱们今天就一起来聊聊这部风格独特的电影。
🎥 一、影片基本信息与核心看点
《尘中之物》的片长为116分钟,类型被归类为喜剧、科幻和恐怖,但它的实际观感可能会超越这些标签的简单定义。影片采用了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洛杉矶公寓里两位邻居约翰(艾伦·穆尔黑德饰)和李维(贾斯汀·本森饰)在目睹超自然事件后,试图通过记录这些现象来获取名声和财富,却随之陷入一个越来越深、越来越黑的“兔子洞”,甚至引发了城市崩塌的危机。
这部电影的一大看点是其极低的成本制作和导演“呢喃核”风格的延续。影片大部分场景发生在一所公寓内,依靠大量的对话和角色互动推进,概念繁复而跳跃,挑战着观众的传统观影习惯。
🔍 二、深度解析:剧情、隐喻与争议
《尘中之物》的剧情并非传统的线性叙事,它更像是一场神秘主义的纪实和对巧合与因果的探索。
- 1.
故事脉络与神秘元素:影片从一块悬浮的水晶体展开叙事,融入了物理学、几何学、神秘学、符号学、建筑学、密码学乃至阴谋论等各种知识领域的概念。这些元素并非为了提供明确的科学解释,而是通过角色间的层层对话,对各种巧合提出可能的、但同样玄乎未决的猜测,使得一切变得更加混乱和无解。重力异常(如悬浮的水晶、家具,角色体感变轻或下坠感)是片中一个重要的超自然现象,据说其情感内核的理解与此有关。
- 2.
情感内核与关系隐喻:许多影评指出,理解影片的情感内核是理解全片的关键。约翰和李维之间的关系远超一般的“bromance”,影片中甚至穿插了两位导演真实的童年录像带和青年经历,暗示了戏里戏外的一种奇妙互文。一切“机缘巧合”仿佛早已注定,如同片中的神秘力量,将两人牵引在一起。这也使得影片带有极强的私人化色彩。
- 3.
存在的争议与挑战:影片的风格和叙事手法也带来了不小的争议。部分观众认为其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逻辑思维混乱,科学依据薄弱,导致成片效果可能显得刻意、晦涩及不知所云。对于习惯传统叙事和明确解释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感到难以下咽甚至如坐针毡。影片包含了大量跨学科名词和概念的堆砌,但被一些评论认为缺乏内在联结。
👨👨👧 三、主创团队与表演风格
本森和穆尔黑德是独立电影界的一个独特组合,两人此前合作的《无尽》、《同步》等片已积累了一批粉丝。
- •
自编自导自演:在这部《尘中之物》中,两人再次身兼数职,不仅共同执导,贾斯汀·本森担任编剧,两人还同时出任主演。这种全方位的掌控使得影片的个人风格极为鲜明。
- •
表演风格:影片的表演“没大的纰漏”,大部分时间依赖两位主角在固定空间内的对话和互动来推动,这种呢喃核(mumblecore) 式的表演状态,
为这部充满诡异概念的电影增添了一种奇异的真实感和戏剧张力。
💡 四、观影建议与个人心得
《尘中之物》无疑是一部挑观众的电影。它不适合寻求传统科幻恐怖片刺激或明确故事线的观众。
- 1.
哪些朋友可能会感兴趣:
- •
本身就是本森和穆尔黑德的粉丝,喜欢他们此前作品(如《无尽》、《决案》)风格的朋友。
- •
对低成本独立电影、伪纪录片形式有浓厚兴趣的影迷。
- •
热衷于解读隐喻、分析符号,享受在晦涩叙事中寻找个人理解的观众。
- •
能欣赏极私人化表达和角色驱动型故事的人。
- •
- 2.
观影小贴士:
- •
尝试关注角色关系和情感内核,或许比纠结于超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更重要。
- •
接纳其开放性的叙事,不必追求一个标准答案。
- •
了解其极低的成本和特定的拍摄形式,有助于调整对影片特效和场景的预期。
- •
个人观点与心得:
《尘中之物》就像一场大胆的实验,它用极简的资源探索了宏大的概念和私密的情感。两位导演似乎更加放飞自我,找到了某种创作上的纯粹快乐。影片的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它概念新颖、风格独特、情感内核引人深思;但同时也可能显得晦涩难懂、叙事散漫、对普通观众不太友好。
如果你喜欢挑战常规观影体验,愿意深入解读电影中的符号和隐喻,那么《尘中之物》可能会给你带来独特的回味。但如果你更喜欢剧情紧凑、解释清晰的电影,那么观看这部影片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开放的心态。这是一部需要“电波”对得上的作品,合则甚喜,不合则可能完全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