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杀手》影评,剧情解析,结局什么意思,豆瓣评分如何

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部挺有意思的老电影,《电视杀手》🎬。这片子估计不少年轻朋友没听过,它是1986年的法国科幻惊悚片,由Didier Grousset执导,而且大名鼎鼎的吕克·贝松也参与了编剧哦!咱们今天就一块看看,这部将近40年前的电影,到底讲了啥,又有哪些地方能让我们琢磨琢磨。

​🤔 电影讲了什么故事?​

《电视杀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阿尔贝的失业电视工程师​​。他为电视公司干了大半辈子,结果却被解雇了,心里那叫一个憋屈和愤怒啊。他整天窝在家里看电视,可屏幕里的广告、喜剧节目,非但没让他开心,反而越来越让他嫉妒和讨厌。

于是,这位老工程师决定用自己的技术“报复”社会。他居然​​捣鼓出了一台能发射特殊电磁波的装置​​📡。这玩意儿有多厉害呢?它​​能通过电波,把具有杀伤力的信号反射回电视台,直接在直播中杀死节目里出现的人​​!他就这么靠着这个装置,隔空取人性命,还以此取乐。

这下可好,电视台的主播们接连在直播时离奇死亡(比如一位女播音员突然胸部爆炸),现场却找不到任何他杀的痕迹,搞得警方一头雾水。负责调查的罗曼警长压力山大。后来他怎么发现的呢?还挺巧,他带着女儿逛商场时,看到个小男孩拿玩具手枪对着电视里的节目射击,这才灵光一闪,想到凶手可能是通过电视信号杀人的!


​🎭 角色和主题有点意思​

阿尔贝这个角色吧,其实挺复杂的。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坏蛋”。​​他的行为背后,有失业带来的挫败感,对电视媒体内容的厌恶,甚至有点对社会的嫉妒​​。他的报复,某种程度上是那种“我不好过,你们也别想好过”的心理,再加上技术给了他为所欲为的可能。有影评就觉得,从现在的眼光看,他像个“技术狂热+incel”的混合体,对媒介愤世嫉俗。

电影借着这个有点荒诞的故事,其实想讨论些更深的东西。比如:

  • ​科技失控的担忧​​:一项技术发明,本来可能有用,但用错了地方,或者被心怀不轨的人掌握,就会变成可怕的武器。

  • ​对媒体暴力的反思​​:虽然电影里的“媒体暴力”是字面意义上的,但也能引发思考:媒体传播的内容,会不会在另一种意义上造成“伤害”?

  • ​军事扩张的讽刺​​:这片的结局尤其值得玩味!当警长好不容易制服了阿尔贝,军方的人却突然出现,打死了阿尔贝,并抢走了他的发明装置,还说“这是国家机密”,打算把它用作战争武器。​​这结局真是黑啊​​,一下子把个人犯罪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讽刺,暗示这种危险技术可能会被更大的权力机构滥用。


​💡 电影的亮点与不足​

《电视杀手》最大的亮点肯定是它的​​核心设定​​——“通过电视信号隔空杀人”,在86年看来相当有想象力和前瞻性了。很多网友也夸它“创意极好”。这种设定也让它带点​​邪典(Cult)电影​​的味道。

不过,也有观众觉得,虽然创意很棒,但​​故事发展到后面有点乏力​​,可能没能把这么好的概念发挥到极致。电影的拍摄手法和特效,以现在的眼光看肯定有年代感了,但这有时候也正是老片的独特味道嘛。


​🤯 结局到底什么意思?​

电影的结局绝对是点睛之笔,也是影评里讨论比较多的地方。罗曼警长历尽艰辛,终于用电子枪摧毁了阿尔贝的设备,抓住了他。但就在你以为邪恶被战胜,皆大欢喜的时候,​​奉命监视的佩雷蒂埃突然开枪打死了阿尔贝,并警告罗曼:“这是国家机密。”​

军方​​轻而易举地夺取了这项危险的发明,并打算用于军事目的​​。这结局一下子让电影的主题深刻了很多:​​个人犯罪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强大的组织或国家机器获取并滥用这种力量​​。它打破了“英雄战胜坏人”的传统套路,留下一种深深的无力和讽刺感。


​🎬 和类似电影比怎么样?​

有影评提到《电视杀手》像是“Videodrome的低配版本”,两者都涉及媒体、科技与现实的扭曲。也有人提到它比吕克·贝松自己后来拍的一些科幻片还要好看。它通过一种夸张甚至荒诞的方式,放大了人们对技术滥用的恐惧,这种恐惧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


​🍿 个人看法与建议​

《电视杀手》算是一部​​设定新奇、带有讽刺意味和冷战时期科技焦虑的科幻惊悚片​​。它的故事概念绝对领先于时代,即便今天看也会觉得很有意思。虽然部分剧情和特效可能有些年代感,但它的核心创意和那个黑暗的结局,依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你

  • 喜欢​​老式科幻片​​的那种独特质感。

  • 对​​吕克·贝松​​早期参与的作品感兴趣。

  • 想找点​​设定清奇、带点邪典味道​​的电影看看。

  • 想了解一下​​几十年前的人对科技未来的想象和担忧​​。

那么,《电视杀手》还是值得一看的👍。看的时候,不妨多留意一下它对​​媒体、技术和权力​​的思考,还有那个让人有点细思极恐的结局😉。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