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人在问一部叫 《东方》(De Oost)的电影🎬,说是战争片但又不完全是那种轰轰烈烈的打法。云哥我也去看了,发现它其实是2020年上映的一部 荷兰电影,豆瓣评分目前7.5左右,不算大众但口碑挺扎实的。今天咱们就聊聊这部片子,尤其很多人看不懂的 结局部分,以及它背后那段真实历史😉。
📌 一、电影在讲什么?
《东方》取材自一段很少被提及的历史——1945年至1949年荷兰在印度尼西亚的殖民战争。故事主角是个叫约翰的荷兰年轻士兵,他怀着“为国效力”的心加入军队,被派往印尼执行“恢复秩序”的任务。
但到了战场,约翰才发现一切和他想象完全不同。他们面对的不是明确的敌人,而是错综复杂的游击战、模糊的道德界限,以及殖民军队带来的压抑和恐惧。电影采用双线叙事,一边是印尼战场的湿热与混乱,一边是约翰回国后被同胞唾弃、无法融入社会的疏离感,这种结构更加深了战争的悲剧性。
📌 二、“土耳其人”雷蒙德:恐怖的化身
电影中另一个关键人物是雷蒙德·韦斯特林上尉,外号“土耳其人”。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以血腥镇压闻名,印尼官方称4万人死于其手,而荷兰学者则称“仅”1500人。
他有一句名言:“摧毁恐怖的最好方法,就是制造更多的恐怖”。他代表着一种极端“爱国”逻辑: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无视道德、人命甚至真相。他训练特种部队、屠杀村民,却最终能安然逃脱审判,晚年转型当歌剧演员。这种“国家机器保护恶”的设定,让电影多了一层政治讽刺的意味。
📌 三、约翰的转变与信仰崩塌
约翰一开始是个理想主义的青年,他相信使命、荣誉与国家正义。但战友的死亡、长官的冷漠,以及雷蒙德的残暴,让他逐渐迷失。
“白天给他们发饼干,晚上他们就被叛军灭门,而我们什么都没做。”
他在战场上一次次面对道德抉择,甚至误杀平民,最终从一名单纯士兵变成内心充满创伤的“战争机器”。最讽刺的是,当他返回荷兰,祖国并没有把他当作英雄,而是视作“沾满鲜血的刽子手”,被社会排斥、求职无门。这种被国家背叛的感觉,比战场上的恐惧更摧毁他。
📌 四、那场争议巨大的结局
影片结尾,约翰找到了退役的雷蒙德,在剧院后台朝他开了一枪——但没有致命。随后约翰把枪对准自己,完成了自我了结。
很多人问:为什么他不杀死雷蒙德?为什么选择自杀?
其实这背后是一个更深的隐喻:约翰意识到,复仇改变不了体制的罪恶。雷蒙德只是系统中的一个棋子,真正的悲剧是整个国家机器与殖民历史。约翰的死,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也是他唯一能找到的解脱。
📌 五、电影背后的真实历史
很多人不知道,荷兰在二战后竟试图重新控制印尼这片殖民了300多年的土地。战争导致约10万印尼人死亡,10万荷兰士兵参战,其中约6000人丧生。
而荷兰政府直到2005年才正式承认印尼独立日期(1945年),2013年荷兰国王首次为“殖民过度暴力”道歉。所以《东方》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次历史的反思与政治的追问。
📌 六、值不值得看?云哥有话说
如果你期待的是枪战密集、动作爽片,那《东方》可能不适合你。它的节奏偏慢,大量运用沉默和镜头语言表达情绪,需要一点耐心🕰️。
但如果你想看一部有历史深度、人性复杂、结局后劲大的电影,那它非常值得。尤其是摄影非常出色,印尼的雨林、村庄、黄昏,每一帧都像油画,但美丽背后藏着的却是压抑和悲剧。
“我们以为我们是去解放他们,结果我们才是被束缚的人。”
这也正是电影想表达的: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只有被摧毁的人性和回不去的家园。
📎 附:网友热议点
- •
“结局太致郁了,但好像又是唯一合理的结束方式。”
- •
“雷蒙德这样的角色现实中真的存在,而且往往活得很好。”
- •
“荷兰至今没完全正视这段历史,电影能拍出来就是一种勇气。”
你看了《东方》吗?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