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柱》影评为何是黑白电影,姜河那表演如何,历史真实度怎样

《东柱》影评为何是黑白电影,姜河那表演如何,历史真实度怎样

嘿朋友们,是不是有时候想找部有深度、能让人静下心来看的电影?🎬 但发现很多所谓的“文艺片”要么太晦涩,要么太沉闷,完全看不进去?云哥最近重温了《东柱》这部2016年的韩国黑白传记电影,感觉它确实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值得聊聊。

✨ ​​电影讲的啥?基本故事梗概​

《东柱》这部电影呢,主要讲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两位朝鲜青年——诗人​​尹东柱​​(姜河那 饰)和独立运动家​​宋梦奎​​(朴正民 饰)的故事。他们是表兄弟,一起长大,却选择了不同的抗争方式:一个想用笔杆子写诗记录时代悲剧,另一个则更倾向直接行动搞独立运动。片子用了挺多回忆和审讯穿插的方式,来展现他们俩的人生轨迹和最终悲剧性的结局。


🎭 ​​为啥用黑白画面?导演的特别用意​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东柱》是黑白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哎呀,是不是老电影或者画质不好”?其实不是的!导演​​李浚益​​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拍成彩色的。

他觉得吧,用彩色来表现日本殖民时期的那段历史,对尹东柱诗人是​​不礼貌的​​。黑白画面能更好地传达那种​​历史的晦暗感和压抑感​​,也更符合那个年代照片和资料的质感。这种处理让整部电影有种​​怀旧、悼念和永恒的意味​​,虽然可能会让部分观众觉得节奏偏慢甚至有点“催眠”,但确实强化了影片的​​历史沉重感和艺术气质​​。


🌟 ​​演员表演怎么样?姜河那和朴正民的表现​

​姜河那​​为了演好尹东柱这个角色,付出了挺多。他因为角色需要剃了发,而且对此“完全没有任何苦恼和负担”。据说他第一次读剧本的时候就哭了,彩排时又哭,拍摄期间因为压力大一直很紧张,晚上都睡不好觉。这种投入让他很好地诠释了尹东柱身上的那种​​隐忍、挣扎和诗人的敏感特质​​。

​朴正民​​饰演的宋梦奎,则更加外放和充满激情,是“不顾一切的行动派”。他的表演也获得了认可,凭借这个角色拿到了​​第52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最佳新人男演员奖​​。


📜 ​​电影和历史真实差多少?​

电影《东柱》是以真实人物——朝鲜爱国诗人​​尹东柱​​为原型改编的。尹东柱一生发表了117篇诗和散文,作品表达了对黑暗统治的愤恨,他于1943年7月在日本被捕,1945年2月在福冈警察局刑务所被日本警察迫害致死,年仅28岁。

影片的剧本获得了第37届韩国青龙电影奖最佳剧本奖。它并没有把尹东柱简单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爱国诗人”符号,而是展现了他的迷茫、挣扎甚至自我怀疑,这种“不完美”反而让人物更真实、更打动人心。

《东柱》影评为何是黑白电影,姜河那表演如何,历史真实度怎样

《东柱》影评为何是黑白电影,姜河那表演如何,历史真实度怎样

当然啦,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肯定会和完全真实的历史有出入。电影选择​​聚焦于尹东柱和宋梦奎两人的关系和内心世界​​,对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一些复杂身份问题(比如尹东柱出生在中国吉林省的背景)则进行了简化或淡化处理。


🤔 ​​电影到底想表达啥?核心主题探讨​

《东柱》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历史故事,它更深入地探讨了几个核心问题:

​艺术(诗歌)与行动(革命)的关系:​​ 电影通过东柱和梦奎这对表兄弟,展现了在民族危难时刻,​​“写诗”​​ 和 ​​“举枪”​​ 两种不同的抗争方式。哪种更有用?电影没有给出简单答案,但最后你会发现,无论是哪种,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牺牲。

​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挣扎:​​ 东柱一直困惑于“文学有什么用”,他为自己只是写诗而感到“羞愧”。这种知识分子的自省和内心挣扎,是电影非常动人的部分。它让我们看到,英雄也不是生来就是英雄,他们也有普通人的脆弱和迷茫。

​民族认同与精神抵抗:​​ 在被剥夺姓名、语言的殖民统治下,坚持用朝鲜语写诗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精神抵抗和身份宣言​​。东柱的诗,最终成为了记录那个时代悲剧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


💎 ​​个人观点与观看建议​

《东柱》这部电影,在云哥看来,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欣赏的作品​​。它没有商业大片那些炫目的特效和紧张的节奏,但它的黑白光影、细腻的表演和深沉的情感,能带来不一样的震撼。

它可能不会让你“看得过瘾”,但可能会让你​​思考一些东西​​,关于历史,关于选择,关于艺术的力量。如果你对历史题材、人物传记片感兴趣,或者想看看姜河那和朴正民不一样的表演,这部电影值得你找来看看。

虽然它可能像导演的另一部作品《素媛》一样,评价很高但难免“小众”,但好的作品总会找到它的知音。希望这篇影评能帮你更好地了解《东柱》这部电影。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