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寡妇》影评刘别谦手法妙在哪,豆瓣评分高吗,经典唱段有哪些

最近在豆瓣上翻老电影看,看到刘别谦1934年拍的这部《风流寡妇》🎬,豆瓣评分7.2,感觉还挺不错的。云哥我自己是对这种老好莱坞歌舞片挺感兴趣的,特别是刘别谦这种导演,他的片子总有点特别的味道。

​▍基本信息和背景​

《风流寡妇》(The Merry Widow)是米高梅公司于1934年出品的一部歌舞爱情喜剧片,由恩斯特·刘别谦执导。这部电影改编自匈牙利作曲家弗朗茨·雷哈尔1905年创作的同名轻歌剧,该轻歌剧在维也纳首演后便大获成功,成为连续上演五百次的大畅销剧,此后也在许多国家盛演不衰。影片主演包括莫里斯·希瓦利埃和珍妮特·麦克唐纳。刘别谦的这部影片并非该故事的首次电影化,1925年导演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就曾执导过一个无声电影版本。

​▍刘别谦的喜剧手法:“触觉”的艺术​

刘别谦在这部电影里展现了他标志性的喜剧手法,也就是影评人常说的“刘别谦触觉”(Lubitsch Touch)🤔。这东西说起来有点玄,但看片子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一种高级的、含蓄的、靠暗示和留白来制造笑料和情感波动的方式​​。

电影里有个段落特别能体现这个:丹尼洛悻悻离去后,若有所思的寡妇汉娜向女仆打听他是谁。三位女仆按捺不住兴奋,一个接一个抢答他的住址:“王后大街...”、“25号…”、“三楼…”,最后异口同声:“B单元!”。但在女主人惊诧的目光下,三人立刻羞愧失态。这种精准的节奏控制和群体表演,生动传达了丹尼洛深受女性欢迎的信息,同时产生喜剧效果。

还有一处,汉娜被表白后心绪波动,提笔写日记。镜头没有直接拍她写了多少,而是​​特写墨水瓶——通过墨水从满瓶变成小半瓶的溶接镜头,含蓄表明她写了很久,心事重重​​。这种“借物传情”的手法,比直接拍她写日记高明多了,也更有趣。

​▍音乐与舞蹈:不只是烘托气氛​

作为改编自轻歌剧的电影,《风流寡妇》中的音乐和舞蹈不仅是装饰,更是叙事和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中的音乐,如著名的《风流寡妇圆舞曲》(Merry Widow Waltz),本身就极具感染力。刘别谦的处理并未让歌舞流于甜腻,反而将其置于爱情的沉重中换来了歌颂,实现了歌与影的无间交流。影片中的舞蹈也颇具特色,除了优雅的华尔兹,还融入了​​康康舞等热情奔放的元素​​,这些舞蹈堪称当时“花都”巴黎的名片,很好地渲染了时代和地域氛围。

​表:主要征婚对象及特点​

方面

详细信息

来源

​导演​

恩斯特·刘别谦

​编剧​

欧内斯特·沃伊道、萨姆森·拉斐尔森等

​主演​

莫里斯·希瓦利埃、珍妮特·麦克唐纳

​类型​

喜剧、音乐、爱情

​上映日期​

1934-11-02(美国)

​片长​

99分钟

​改编来源​

弗朗茨·雷哈尔的同名轻歌剧

​制片公司​

米高梅

​对白语言​

英语、法语

​色彩​

黑白

​▍文化意义与现代回响​

《风流寡妇》的故事和音乐跨越了时代和国家。例如,国家大剧院就制作上演了中文版轻歌剧《风流寡妇》,并特别策划了​​由中国组演员演绎的纯中文对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部作品也体现了轻歌剧(Operetta)作为现代音乐剧前身的特点,其音乐、舞蹈、对白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通俗易懂。

​▍观影建议与个人心得​

看《风流寡妇》这样的老电影,需要一点耐心和 context。它不像现在的电影节奏那么快,但​​细腻的人物刻画、精巧的喜剧构思和优美的旋律​​,值得慢慢品味。

刘别谦在拍摄喜剧段落时,非常注重表演的准确到位,甚至不惜反复预演以达到最佳效果,禁止演员即兴发挥。这种对细节的掌控力,是他作品质量的保证。

我个人觉得,如果你喜欢​​经典好莱坞歌舞片​​,或者对​​刘别谦的喜剧风格​​感兴趣,又想看点不太一样的东西,《风流寡妇》是个不错的选择。它可能不是那种让你哈哈大笑的喜剧,但那种会心一笑的微妙感觉,和观影后留下的余韵,还是挺特别的。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要是你也看了,欢迎聊聊感受。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