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基本信息与背景
《伽百农》(Capernaum)是由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一部剧情片,于2018年5月17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并于2019年4月2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中文译名为《何以为家》。该片获得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并提名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影片的主演赞恩·阿尔·拉菲亚本身就是一位叙利亚难民,他在片中的表演大多源自真实的生活体验,这使得电影充满了震撼人心的真实感。
📜 核心故事与情感冲击
电影的开场极具冲击力:12岁的小男孩赞恩站在法庭上,起诉他的父母,原因是“他们生了我”。这个故事围绕赞恩展开,他出生在黎巴嫩贝鲁特的贫民窟,一个充斥着贫困、暴力和绝望的环境。他的父母无力抚养和教育孩子们,赞恩作为长子,弱小的肩膀早早承担起了生活的重压。他摆地摊卖果汁,去药房骗处方药制毒,照顾弟弟妹妹。当他11岁的妹妹萨哈被父母强行卖给商贩为妻以换取微薄的利益时,赞恩的愤怒和绝望达到了顶点,他选择了离家出走。
离家后,赞恩遇到了埃塞俄比亚非法移民拉希尔和她的幼子尤纳斯。他们同样生活窘迫,朝不保夕,但赞恩在那里感受到了一丝温暖。然而,拉希尔某天突然被拘留,赞恩不得不独自照顾年幼的尤纳斯,最终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做出了和父母相似的决定。当他回家取身份证明时,得知妹妹萨哈因难产而死,悲愤交加的他持刀捅伤了导致妹妹悲剧的杂货店老板,也因此入狱。在狱中,他拨通了电视节目的电话,发起了对父母的控告。
🤔 深层主题:贫穷、生育与责任的循环
《伽百农》远不止于讲述一个男孩的悲惨故事,它深刻地揭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和生而不养的社会问题。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孩子们就像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财产”和“工具”。赞恩在法庭上的控诉直击人心:“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和殴打,链子、管子和皮带。我听过的最温柔的话是‘滚,婊子养的!’‘滚,你这垃圾!’”。
然而,影片并没有简单地将赞恩的父母塑造成十恶不赦的反派。他的母亲在法庭上哭诉:“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样的处境吗?”。这番话揭示了他们也是这个畸形社会的受害者,他们自身也成长于同样的环境,麻木和愚昧似乎成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这种处理使得电影的思考层次更加丰富,它控诉的不仅仅是这对父母,更是导致这种悲剧的整个社会结构和系统性问题。
🌟 电影艺术与真实力量
导演娜丁·拉巴基采用了近乎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大量使用手持镜头和近距离特写,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贝鲁特贫民窟的混乱与压抑。影片的演员多数是非职业演员,他们的本色出演为电影注入了强大的真实感。主角赞恩的饰演者赞恩·阿尔·拉菲亚本身就是叙利亚难民,他在街头玩耍时被导演发现,他的表演完全源自其真实的生活经历,那种眼神中的绝望、坚韧和偶尔闪过的童真,是任何专业演员都难以复制的。
影片的片名“迦百农”也富含深意。它源自《圣经》,是耶稣开始传道的地方,但后来因其居民的不信和堕落而被诅咒,最终沦为废墟。导演借此隐喻影片中那个失序、混乱、被上帝遗弃的社会环境。
💡 现实意义与个人观点
《伽百农》是一部让人看完后心情沉重、久久无法平静的电影。它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相对安定环境中的人,得以窥见世界上另一个角落的人们正在经历的难以想象的苦难和挣扎。
这部电影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廉价的同情。它通过赞恩的故事,迫使我们去思考一系列沉重的问题:生育的权利与责任是否对等?在极端贫困中,人性的底线在哪里?社会、制度乃至国际社会在其中的责任又是什么?
在我看来,《伽百农》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黎巴嫩或难民的电影,它具有普世的价值。它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权利,关乎我们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赞恩在片中的控诉,是对所有“生而不养”行为的质问。它提醒我们,一个生命的降临,理应伴随着爱、责任和希望,而不是痛苦、漠视和绝望。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之外,小演员赞恩·阿尔·拉菲亚的命运也因为这部电影而改变。在联合国的帮助下,他和他的家人最终得以移民挪威,他在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第一次走进了学校。这无疑是这个故事中一抹充满希望的亮色。
《伽百农》是一部需要勇气去看,但绝对值得看的电影。它会刺痛你,也会让你反思,更会让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它告诉我们,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人都应该为希望和尊严而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