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电影,看的时候觉得“这啥玩意儿?”,看完后却忍不住老去想它?《盖瑞》(Gerry)就是这么一部片子。它由格斯·范·桑特执导,马特·达蒙和卡西·阿弗莱克这两个现实中好朋友一起编剧并主演,2002年上映。它在圣丹斯电影节放映时,据说一半以上观众都没看完就走了,但它又被法国权威的《电影手册》评为当年十大电影之一。这种两极分化,本身就挺有意思的。
► 电影到底讲了啥?为啥这么“闷”?
故事说起来超级简单:两个都叫“盖瑞”(Gerry)的年轻人,开车到沙漠徒步,结果迷路了,然后他们就一直在走啊走,想办法找回去的路。没多少台词,经常大段大段的时间两人就沉默地走着。全片加起来甚至不到50个镜头,但电影有103分钟,你可以想象有些镜头有多长。音乐用的是极简主义作曲家阿沃·帕特的作品,氛围感很强。
这种“闷”,是导演故意为之的。他好像压根没打算“讨好”观众,反而有点逼着你去感受那种迷失、无助和漫长。有人说看这片子像在看一个长达100分钟的屏保,也有人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奇特的宁静和放空。
► 那些长镜头和画面想干嘛?
影片里充斥着超长的固定镜头和跟拍长镜头。镜头经常久久地对着沙漠、天空、远山,两个人影在巨大的自然景观里显得特别渺小,甚至慢慢变成移动的小黑点。这种视觉语言强烈地传递出一种人类的渺小感、孤独感以及自然的浩瀚和冷漠。
构图很多时候也特别简单,但看着又觉得有点美,是一种荒凉、寂静的美。你会注意到云的变化、光的移动、人物脚步扬起的沙尘这些细节,这些在日常忙碌生活中我们根本不会留意的东西。
► 它到底想说啥?主题是啥?
这就是《盖瑞》最让人琢磨的地方,也是影评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它没给出标准答案,但提供了很多解读的可能性:
- •
存在主义的困境:有点像一场存在主义的隐喻。两个没有太多背景信息、连名字都一样的人,在一片虚无般的环境里漫无目的地行走,这可以看作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象征——我们在生命中也常常感到迷失,寻找方向和意义,过程充满困惑和挣扎。
- •
人与自然的關係:电影 stark地对比了人类的脆弱与自然的永恒和强大。人在自然面前,那点烦恼和挣扎显得微不足道。
- •
自我的对话与挣扎:有种解读认为,这两个叫同一个名字的人,或许象征着一个人内心的两个自我:一个更理性、有计划(马特·达蒙饰演的盖瑞),一个更感性、脆弱(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盖瑞)。他们的沙漠之旅,可以看作一场内心的博弈、成长或蜕变,甚至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舍弃掉一部分旧的自我(电影里有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结局处理)。
- •
极简主义实验:导演格斯·范·桑特在这部电影里,可以说把极简主义风格推到了极致。他剥离了传统电影里几乎所有吸引观众的元素:复杂剧情、鲜明角色、戏剧冲突……只留下了最原始的电影语言(画面、声音)、时间和空间感。他可能就是想看看,电影去掉所有这些“花哨”的东西后,还能不能成立,还能不能传递情绪和思想。
► 评价为啥这么两极分化?
喜欢《盖瑞》的人,会觉得它大胆、先锋、充满艺术追求。它能提供一种沉浸式的、近乎冥想般的体验,让你被迫慢下来,跟随角色一起感受时间和空间的流逝,从而引发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它的摄影和配乐也常被赞誉。
不喜欢它的人,会觉得它极度枯燥、故弄玄虚、浪费生命。它挑战甚至冒犯了人们传统的观影习惯,对于期待看到一个有起承转合的故事的观众来说,这103分钟简直是种折磨。圣丹斯电影节上大量观众离场就是证明。
► 所以,我到底该不该看这部《盖瑞》?
这完全取决于你的观影期待和口味。
🚫 如果你:追求精彩的故事情节、喜欢快节奏、希望电影能明确告诉你它想表达什么、看电影主要是为了娱乐放松……
那么,《盖瑞》很可能不适合你,它大概率会让你感到困惑、无聊甚至愤怒。
✅ 如果你:对实验性、作者性强的电影感兴趣、不介意“慢”甚至享受“慢”、能接受开放式的解读、愿意沉浸到一种情绪和氛围里、喜欢马特·达蒙或卡西·阿弗莱克想看看他们不同的面貌……
那么,《盖瑞》或许值得你找一个心能静下来的时间,耐心体会一下。它可能会给你带来很独特的感受。
我个人觉得,《盖瑞》更像一场行为艺术或者视觉艺术实验,而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片。它的价值可能不在于“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而在于它提供的那种纯粹的、近乎生理性的体验——那种迷失感、孤独感、时间的漫长感,以及荒芜之地的奇异美感。
看这部电影,需要一点耐心,也需要放下对“剧情”的执着期待。它不打算轻松地取悦你,但如果你愿意接受它的规则,它可能会在你心里留下点不一样的痕迹。毕竟,能让人看完后还在不断回想和琢磨的电影,总有它特别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