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丽》影评:结局到底什么意思,豆瓣评分高吗,导演想表达什么?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看完一部电影心里堵得慌,一堆问号绕着头顶飞,特别想找个人聊聊?🤔 2009年的伊朗电影《关于伊丽》对很多人来说就是这样的存在。它由后来凭借《一次别离》拿奥斯卡的​​阿斯哈·法哈蒂执导​​,在豆瓣上保持着​​8.1的不错评分​​,还让法哈蒂在柏林电影节摘得了​​最佳导演银熊奖​​。但它的故事,远不止一次海滩度假那么简单。

🎬 故事梗概:欢乐聚会如何急转直下

影片讲述了一群朋友——三对夫妇和两位单身男女(伊丽和刚从德国离婚归国的阿莫德)前往里海边度假的故事。活动的组织者塞碧德(Golshifteh Farahani饰)有意将幼儿园老师伊丽(Taraneh Alidousti饰)介绍给阿莫德(Shahab Hosseini饰)。

起初气氛欢乐融洽,大家玩游戏、打排球。然而,一个意外事件让假期戛然而止:一名小男孩在海边玩耍时被大浪卷走,众人奋力救起孩子后,却发现​​伊丽神秘失踪了​​。于是,一场疯狂的搜寻开始了,过程中,​​关于伊丽的秘密和谎言也逐渐被揭开​​。

🔍 多层解读:伊丽之死与结局之谜

伊丽的命运是影片最大的悬念。她究竟是救人溺水,还是因不堪重负选择自杀?导演似乎有意保持开放,但许多细节值得品味。

  •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阿莫德谈及自己离婚时说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伊丽。这或许暗示了她对结束现有痛苦关系的渴望。

    《关于伊丽》影评:结局到底什么意思,豆瓣评分高吗,导演想表达什么?

  • ​放风筝的隐喻​​:伊丽放风筝时罕见地露出了欣喜和自由的神情。这短暂快乐与她现实中的困境形成反差,​​死亡或许是她寻求解脱的方式​​。

  • ​社会的“共谋”​​:伊丽已有未婚夫,在伊朗严格的伊斯兰传统下,她参与相亲是种“罪行”。朋友们为她“介绍对象”的好意,无形中成了压迫她的网。

​个人看法​​:我更倾向于伊丽是自杀。她的消失,是对无法挣脱的社会压力和内心负罪感的一种终极反抗,以求灵魂的自由。

👁️ 窥见现代伊朗:中产阶级的困境

《关于伊丽》深受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奇遇》的启发,但法哈蒂注入了独特的伊朗社会观察。

影片展现了​​伊朗富裕中产阶级的生活一面​​。他们受教育、开汽车、海边度假,生活方式看似与西方无异。然而,​​严格的伊斯兰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仍深植于社会肌理,尤其在性别角色和家庭观念上。影片通过这群朋友在事发后相互指责、推诿责任、编织谎言以自保的行为,深刻揭示了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个体的焦虑、恐惧以及在道德困境中的挣扎。

🎭 表演与叙事:生活化的真实感

影片的​​群戏表演非常出色​​,自然生活化,仿佛在看真实事件纪录片。导演的调度能力高超,许多镜头通过角色特写和细腻反应来传递信息,增强了代入感和悬念感。

叙事特点

带来的效果

生活化细节和对白

增强真实感,使观众更容易代入剧情

开放式的结局处理

引发观众持续思考和讨论,赋予影片更多解读空间

紧张节奏与悬疑氛围

吸引观众注意力,使故事更具张力

💡 观影小贴士与个人心得

  • ​耐心观看​​:影片前半段铺垫较长,细致描绘人物关系和日常互动,这是为后续冲突和爆发积蓄力量。

  • ​关注细节​​:注意角色的对话、眼神和小动作,很多关键信息隐藏其中。

  • ​保持开放心态​​:不必执着于追寻唯一“真相”,感受其带来的情感冲击和社会思考更重要。

​在我看来​​,《关于伊丽》是一部后劲很足的影片。它不提供简单答案,而是抛出一系列关于谎言、责任、社会压力与个人选择的难题。它让我们看到,​​有时最大的困境并非来自外界明显的恶意,而是源自那些看似“为你好”的善意、社会的无形规范以及每个人内心的怯懦与妥协​​。

《关于伊丽》影评:结局到底什么意思,豆瓣评分高吗,导演想表达什么?

伊丽带走了她的秘密,但影片留下的思考却久久回荡。😔 如果你对探讨人性复杂性和社会议题的电影感兴趣,这部《关于伊丽》值得你找来看看。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