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说起《毫不神圣》(Nothing Sacred)这部电影,估计现在很多年轻观众都没听说过吧?但你要是喜欢那种疯疯癫癫、妙语连珠、讽刺犀利的老式好莱坞喜剧,这部1937年的片子绝对是个宝藏💎。作为第一部全彩色的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它当年可是引起了不小轰动,但也因为其大胆的讽刺引发了一些争议。今天云哥就带大家好好聊聊这部快90岁的老片子,到底神在哪,又为啥值得现在的我们翻出来再看一遍。
🔍 先来瞅瞅《毫不神圣》讲了啥故事?
电影的主角是两个“骗子”:一个是纽约《晨星报》的记者沃利·库克(弗雷德里克·马奇 饰),他因为之前报道了一个假“苏丹”的新闻而声名扫地,被罚去写讣告栏;另一个是佛蒙特州小镇的女孩黑兹尔·弗拉格(卡洛·朗白 饰),她被自己那个酗酒的庸医误诊为因“镭辐射”而命不久矣(其实健康得能打死老虎🐯)。
沃利想抓住黑兹尔的故事打一场翻身仗,决定把她接到纽约,给她一场“临终前的狂欢”,并写系列报道博取公众同情。黑兹尔则将错就错,想着趁机去纽约免费玩一趟。两人一拍即合,再加上一个对《晨星报》怀恨在心的医生,一场由谎言堆砌的媒体狂欢秀就此上演。
到了纽约后,黑兹尔立刻成了全民偶像。她的“悲情故事”被媒体大肆渲染,人们为她流泪,为她举办盛大活动,名流争相与她结交……电影用一系列超级荒诞的蒙太奇镜头展示了这种病态的追捧:比如摔跤比赛甚至特意为她中断10秒默哀。然而,谎言终究难圆,危机随着一位维也纳辐射专家的到来而爆发。
结局啥意思? 最后,谎言被揭穿,沃利和黑兹尔差点身败名裂。但电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戏剧性又略带讽刺的happy ending:两人在逃亡途中,黑兹尔意外被一艘游艇撞倒,船上的一位石油大亨为了息事宁人,慷慨地给了他们一大笔赔偿金。这对欢喜冤家最终拿着钱,似乎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这个结局看似圆满,实则充满了对命运无常和媒体健忘性的嘲讽——一个更大的闹剧掩盖了先前的小闹剧。
🤪 它为啥是“神经喜剧”的经典代表?
神经喜剧是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兴起的一种独特类型片。特点就是节奏快、台词刁钻、情节荒诞、人物行为夸张,常常通过社会阶层差异、两性战争来制造笑料和讽刺现实。
《毫不神圣》堪称神经喜剧的典范,因为它:
- •
荒诞离谱的情节设定:健康少女冒充绝症病人骗吃骗喝骗名气。
- •
唇枪舌战的精彩对白:编剧是大名鼎鼎的本·赫克特,台词又损又聪明。
- •
对社会现象的尖锐讽刺:尤其是对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惜制造新闻、消费悲情的揭露,到今天看都不过时。
- •
夸张的肢体喜剧:片中沃利和黑兹尔在酒店房间里那场互殴打架的戏,堪称神经喜剧史上最著名、最搞笑的场景之一,完全不顾及形象。
📰 电影在讽刺什么?媒体和公众的“共谋”
《毫不神圣》最核心的主题,就是尖锐地讽刺媒体的无良和公众的盲从。
电影里的《晨星报》主编奥利弗·斯通(没错,和那位著名导演同名😏)明知新闻可能有假,但为了销量,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纽约公众呢?他们并不关心真相,只是需要一個“悲情英雄”来宣泄自己过剩的情感,满足自己的道德表演欲。一旦谎言揭穿,曾经的同情立刻化为乌有,愤怒的民众恨不得把黑兹尔撕碎。
电影里有一个特别妙的细节:一份印着黑兹尔头版新闻的报纸,很快就被鱼贩拿来包了腥臭的死鱼,暗示这种新闻热潮来得快去的也快,最终只剩下一地鸡毛和无用的价值。这简直是对“热搜”文化最超前的预言了!
🌟 演员表演:卡洛·朗白的光芒
卡洛·朗白是30年代好莱坞最著名的喜剧女星之一,被誉为“神经喜剧女王”。她在《毫不神圣》里的表演真的是光芒四射。
她能把黑兹尔这个“女骗子”演得既可爱又可怜,既狡黠又真诚。她那种疯癫、自然、毫不做作的喜剧风格,让你完全讨厌不起这个角色。无论是假装虚弱、醉酒闹事,还是和弗雷德里克·马奇打架,她都浑身是戏。可惜她1942年因空难不幸早逝,让这部作品更显珍贵。
弗雷德里克·马奇的表演也很出色,完美诠释了一个从愤世嫉俗到坠入爱河,再到为爱昏头的记者形象。
🎨 技术亮点与时代局限
作为早期特艺彩色技术的应用影片,《毫不神圣》的色彩非常鲜艳,甚至有些夸张,这种失真感反而强化了电影的荒诞喜剧效果。不过也有评论认为,相比同期其他彩色片,这部电影的色彩处理有时显得不太自然。
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比如片中沃利一拳打晕黑兹尔的情节,放在今天的语境下看肯定会让很多观众感到不适,觉得是在美化暴力对待女性。这是观看老电影时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的地方。
🤔 《毫不神圣》值得看吗?哪里能看?
总的来说,《毫不神圣》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尤其是如果你:
- •
喜欢老好莱坞电影的独特魅力。
- •
对犀利、快节奏的讽刺喜剧情有独钟。
- •
想看看几十年前媒体和今天有多少相似之处。
- •
想领略卡洛·朗白的非凡风采。
至于哪里能看到高清版?这部电影已进入公有领域,所以很多免费公共领域电影网站(如Internet Archive)都能找到它的数字版。一些大型流媒体平台(如Amazon Prime Video、Criterion Channel)也可能提供经过修复的、画质更好的版本,通常需要订阅或付费租赁。国内的B站、西瓜视频等平台有时也能搜到网友上传的资源。
最后聊聊,《毫不神圣》就像一颗时间胶囊,封存着30年代的疯狂与智慧。它用笑声剥开了媒体虚伪的外衣,让我们看到公众情绪如何被轻易操纵。虽然八十多年过去了,但电影里那种对虚假新闻、人性盲从和社会浮躁的讽刺,依然精准得可怕。也许好的讽刺就是这样,总能跨越时间,戳中每一个时代的痛处。下次当你又在网络上看到某个刷屏的“悲情故事”时,不妨想想黑兹尔·弗拉格,然后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