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影评:为何付出一切却总被抛弃,如何避免讨好型人格,缺爱的一生怎样自救

看到松子一次次说着“打我杀我都没关系,总比孤孤单单一个人好”的时候,心里好像被什么东西揪住了。我们多少人也在不同的生活面具下,藏着一个拼命讨好世界、渴望被爱的自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豆瓣评分很高的电影,用绚烂色彩和歌舞包裹了一个刺痛人心的故事。

​💔 一、松子悲剧的起点在哪里​

松子小时候其实就活得很辛苦。爸爸把所有关爱都给了体弱多病的妹妹久美,对松子总是一张冷脸。小松子发现只要自己做鬼脸,爸爸就会笑一下——虽然很勉强。就这样,她学会了用讨好换取一点点关注,这种模式像烙印一样跟着她一辈子。

长大后当了老师,她帮偷钱的学生顶罪,结果被学校开除。她为啥这么做?大概是因为她太想得到认可了,怕不被喜欢。从这儿开始,她的人生就像失控的列车,一路向下滑。

​🌀 二、那些绚烂色彩背后的心碎​

电影画面看起来像童话一样五彩斑斓,有四百多个CG镜头和动画处理,阳光明亮,街道开满鲜花。但松子的实际经历却特别惨:被家暴、做小三、沦落风尘、甚至杀人坐牢。这种强烈反差让人更难受了,好像快乐都是别人的,她什么都没有。

她每次受伤后都会重新站起来,电影里就用一段歌舞来表现这个过程。她总是笑着唱着,但观众看得心里发酸。她不断投入新恋情,不是因为多爱对方,而是无法忍受独自一人。

​🤔 三、为什么她总逃不开“被嫌弃”的命运​

松子的人格类型可能属于“讨好型”,她把自己价值完全绑在别人的认可上。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过,有些人追求爱不是为了感受爱,而是为了满足安全感的需要。松子就是这样,她拼命抓住任何一点爱,来填补内心的空洞。

虽然她每一次都倾尽所有去爱,但这种爱太沉重了,可能让对方感到窒息。她的作家男友彻也自杀,学生龙洋一后来也说松子的爱“太耀眼了”,他承受不起。关系需要平衡,单方面付出反而可能破坏关系。

​💡 四、我们能从松子身上学到什么​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影评:为何付出一切却总被抛弃,如何避免讨好型人格,缺爱的一生怎样自救

松子的故事虽然极端,但我们也或多或少能在自己身上看到她的影子——害怕被讨厌,希望被所有人喜欢。

​1. 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过去​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影评:为何付出一切却总被抛弃,如何避免讨好型人格,缺爱的一生怎样自救

松子一生都在填补童年缺爱的坑,但越填越空。如果我们成长中有遗憾或伤痛,试着接纳它们的存在,不必愤怒或内疚,允许自己不完美。

​2. 多给自己一些肯定​

越觉得自己不好,越需要练习积极的心理暗示。别总否定自己,把“我不行”换成“我可以试试”,慢慢建立自信。

​3. 守住自己的边界​

在关系里要知道什么是“我的问题”,什么是“你的问题”。不为别人的错误买单,也不让别人轻易逾越你的界限。就像松子,如果她能早点分清这些,或许不会一次次受伤。

​4. 先爱己,后爱人​

电影最后,松子的侄子阿笙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付出什么。”这话听起来挺高尚,但松子付出了一切却毁了自己。或许真正的爱应该是:我爱你,但我也爱我自己。

​🎬 五、电影不止是悲剧,还有更深的意义​

虽然松子死在了一群年轻人的乱棍下,结局看起来很惨,但电影最后给了她一个温暖安排:她走上通往天国的阶梯,和妹妹久美重逢,互相说着“欢迎回来”和“我回来了”。这一刻,她终于回家了,也和解了。

这部电影通过松子的一生,也让我们看到社会对边缘群体的冷漠和偏见。她做过教师、情妇、浴室女郎、杀人犯、囚徒,最后成了又胖又脏、被邻居嫌弃的“臭老太婆”。她一步步滑向边缘,社会也一步步抛弃她。

​✍️ 写在最后​

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时,我常常觉得难受,但又忍不住往下看。松子那么用力地活着,那么渴望爱,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在用错误的方式寻找爱和认可。

虽然电影里具体拍摄手法的专业分析我不是很在行,但那种色彩和剧情带来的冲击感是真实的。松子的一生或许暗示了我们:爱别人之前,得先学会爱自己;得到爱之前,得先觉得自己值得爱。

生而为人,不必说抱歉。活着本身,就有它的意义。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