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 是2014年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的一部传记电影,以民国女作家萧红为主角,汇聚了汤唯、冯绍峰、王志文等众多明星。这部影片试图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描绘萧红短暂而凄苦的一生,并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作家群像。然而,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便引发了广泛争议,从票房表现到艺术价值,从演员表演到叙事结构,都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 一、实验性的叙事手法:间离与疏离
《黄金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实验性的叙事手法。影片采用了多重视角和间离效果,人物常常突然转向镜头,向观众直接讲述。这种手法类似于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旨在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让观众能够以更客观的视角审视历史。
导演许鞍华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例如,对于同一事件,电影会呈现不同人物的不同回忆版本,如白朗和罗烽对萧红欠旅馆费用的回忆就存在差异。这种处理方式旨在强调历史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让观众意识到历史并非单一真相,而是由多种声音和视角构成的。
然而,这种实验性的叙事手法也带来了观影门槛。对于不熟悉萧红生平和民国文学背景的观众来说,这种跳跃的、碎片化的叙事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导致他们难以进入故事的情境。有评论甚至认为,影片“被史料压垮”,像一部“文献片”或“教学片”。
🎭 二、演员表演:形似与神似的争议
影片汇聚了众多明星,但演员的表演也引发了争议。
- •
汤唯饰演的萧红被认为“有气无力,没有神采”,未能完全捕捉萧红作为一位作家的“火辣”劲儿和“神经质”的特质。也有观点认为汤唯的表演“毫无惊喜”。
- •
冯绍峰饰演的萧军则被指缺乏萧军应有的“豪侠和桀骜不驯”。
- •
不过,冯雷饰演的胡风获得了认可,被评价为“形似、神似,堪称神还原”,甚至得到了胡风后人的肯定。
📜 三、主题探索:自由与束缚的永恒矛盾
《黄金时代》深刻地探讨了萧红生命中自由与束缚的矛盾。电影标题源自萧红的话,她将“黄金时代”定义为拥有“安静的环境写写东西”的自由,而“笼子”则象征着孤独无依的生活状态。
萧红一生都在逃离各种“笼子”:封建家庭、不理想的婚姻、战乱时代。她渴望文学的自由表达,即使在抗战时期,当大多数作家投身主流革命写作时,她仍坚持自己“越轨的笔致”。然而,作为一位女性,她又不得不面对社会的压迫和情感的依赖,这使得她的一生在颠沛流离和寻求依靠中反复。影片通过这种个人与时代的张力,试图追问: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个体的追求如何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得以安放?
🎬 四、票房与评价:艺术与市场的悖论
《黄金时代》在国内的票房表现不佳。投资7000万,国庆档期仅获3600万票房。其票房遇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1.
影片本身的文艺属性:三个小时的时长、跳跃的叙事、大量的文学和历史信息,注定其属于小众电影,难以吸引主流观众。
- 2.
营销策略的偏差:宣传过于强调“自由”、“理想”等情怀,未能向普通观众清晰传达影片的看点。普通观众更关注喜剧、动作、明星等实打实的元素。
- 3.
市场环境的限制:当时国内电影院线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和长期排片体系。
尽管票房失利,但影片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价值得到了不少评论的肯定。它引发了公众对萧红及其文学作品的重新关注和讨论,这一点本身也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
💎 五、结语:一次冒险的致敬
《黄金时代》是许鞍华一次大胆而冒险的实验。它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不试图给出关于萧红的唯一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复杂的叙事拼图,邀请观众一同思考和感受这位传奇女作家及其所处的时代。
影片或许未能完全还原一个鲜活的萧红,或许在叙事上显得野心过大而略显臃肿,但其艺术的真诚和探索的勇气值得尊重。它更像是一扇门,引导感兴趣的人走进萧红的世界,去阅读她的《呼兰河传》、《商市街》、《生死场》,去真正理解她那“细致观察”和“越轨笔致”下的文学魅力与生命挣扎。
电影的遗憾本身,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萧红生命与创作中始终存在的那些未完成与难以定论,这或许正是其另一种形式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