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影评:如何读懂民俗隐喻,色彩有何深意,它在影史为何重要?

你是不是也觉得,一些老电影看着有点儿闷,节奏慢得让人想快进?但有时候吧,耐心看完,心里头反而会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给撞一下。陈凯歌的《黄土地》就是这么个片子,它初看可能觉得土里土气,画面里老是漫天黄土,人小得都快找不着了。但你要是看进去了,就会发觉,这土里头埋着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好久好久的心事和力气。

► ​​为什么画面里土地大人却小?​

看《黄土地》的时候,你肯定会发现它的镜头有点儿“怪”。天和地占了一大半,人呢,就缩在个小角落里。这可不是导演没拍好,他是故意的!张艺谋当时是摄影师,他就想用这种法子,让你感觉一下人在老天爷跟前有多渺小,还有那种怎么也使不完劲儿的压抑感。黄土高原嘛,看着是暖和,可又贫瘠得让人没辙,它就像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老祖宗,又像是个甩不掉的沉重包袱。这么拍,就把人和土地那种又爱又恨、特别复杂的关系给拍出来了。

► ​​那片红,到底在说什么?​

电影里的颜色也不简单,主要就黄、黑、白、红那么几种。尤其是红色,特别扎眼。最开始翠巧穿着红棉袄,那是年轻和盼头。可后来结婚时的红嫁衣、红盖头,还有门上贴着的写有“三从四德”的红对联,这红色看着就喜庆,但仔细一品,又觉得它像一道道封条,把人捆得死死的,尤其是女人家。直到最后,翠巧的弟弟憨憨穿着红肚兜在求雨的人群里逆着跑,这点红色又让人看到了点儿希望。这颜色用得,真是绝了。

► ​​腰鼓和求雨,为啥放一起?​

电影里有俩场面最震撼人,一个是安塞腰鼓,另一个是老百姓求雨。打腰鼓那段,我的天,那叫一个欢实!上百个后生在山坡上又跳又打,镜头也跟着他们一块儿晃啊摇啊,感觉整个地都在动,那叫一个生命力的喷涌啊,看得人热血沸腾的。可转到求雨那段,气氛一下就变了,一堆瘦骨嶙峋的老农民光着膀子,跪在黄土地上磕头求龙王爷下雨,场面倒是很大,但看得人心里头堵得慌,感觉特别无力,就知道迷信老天爷。这一动一静,一放一收,导演把咱们民族性格里两种力——一种是奔放向上的,一种是麻木认命的——都给摆出来了,让你自己去琢磨。

► ​​歌儿比话更有力量吗?​

片子里头对话不多,倒是歌儿从头唱到尾。陕北的“信天游”,老百姓都管它叫“酸曲儿”,那就是他们心里的苦水儿和盼头啊。翠巧话不多,她的苦楚、她对延安新生活的向往,基本都是靠唱出来的。顾青这个八路军宣传员,也是用教新歌的办法来传新思想。所以你看,这歌儿在电影里可不是随便唱唱的,它就是个顶顶重要的东西,是老百姓的心声,也是新思想的种子。

► ​​它到底厉害在哪儿?​

现在回头说《黄土地》,可能好些年轻人不知道它当年有多厉害。它可是中国“第五代导演”打响名头的大作,陈凯歌、张艺谋他们这帮人,就是靠这部片子让全世界开始注意中国电影了。它不像以前的老电影,光想着讲个故事教育人,它更在乎的是用画面、用颜色、用声音让你去感受,去思考咱们的文化和根子。它说的是过去的事儿,可里头对老传统的反思、对新生活的渴望,就算放到今天看,也一点儿不过时。

​个人心得与建议​​:

说实话,《黄土地》确实需要你静下心来看。头一回看可能觉得闷,但只要你顺着它的镜头、它的色彩、它的歌声慢慢走进去了,你就能感受到那种特原始、特深沉的力量。它不像现在有些电影那样噼里啪啦地给你塞一堆东西,它是慢慢的,一点一点地往你心里渗。看完之后,那片茫茫的黄土,那喧天的腰鼓声,还有翠巧唱的歌,会在你脑子里盘桓好些天。如果你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或者对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的那些东西有点兴趣,那这部片子真的值得你找个时间,耐心地看一看。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