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痛的十七岁》影评:为何口碑两极分化,失痛症设定有何隐喻,青春片该如何突破

还记得那些年被“疼痛青春”支配的恐惧吗?📚 当《会痛的十七岁》这个片名出现时,很多人可能下意识以为又是那种充斥着堕胎、车祸、撕逼的狗血剧情。但这部由彭发执导,徐娇、胡夏主演的电影,却试图走一条不太一样的路,结果呢?它收获的评价简直是冰火两重天,喜欢的人觉得它真实感人,不喜欢的人直接斥为“烂片底线”。

这到底是一部被低估的诚意之作,还是一部确实不及格的青春片?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

✨ 一、疼痛的另一面:身体无痛,心里却满是伤痕

电影最大的设定就是女主角夏远远(徐娇 饰)患有“先天性痛觉缺失症”😣。这个病让她​​感觉不到身体上的疼痛​​,割伤、摔跤,她都没什么反应。

但影片真正想说的,是那种​​心理和情感上的“痛”​​。夏远远学习成绩不好,是班里的“吊车尾”,还因为性格和爱好被同学排挤。她沉迷二次元,是个追星女孩,偶像还是王力宏(他本人也在电影里客串了)。

这种设定本身是有潜力的。它隐喻了某种青春期的状态:​​外表看起来对一切满不在乎、又倔又叛逆,但内心其实非常渴望被理解、被认同​​。夏远远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是她温暖的情感港湾。而新来的班主任李米(蔡卓妍 饰)试图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她,还让品学兼优的顾明耀(胡夏 饰)和她同桌,希望帮助她。

🎭 二、演员与角色:徐娇的叛逆与胡夏的优等生

​徐娇​​饰演的夏远远,是电影的核心。很多人觉得她把一个​​叛逆但内心善良的女孩演得挺自然​​,不会让人讨厌。尤其是她和奶奶之间的那些戏份,被很多人说是全片的“泪点”。

​胡夏​​演的顾明耀就是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学霸一枚。他的任务有点像“拯救者”,要帮助夏远远学习,带她融入集体。不过,这种“学霸配学渣”的设置,也被一些观众觉得有点老套。

电影里还有一条线,是关于另一个“坏孩子”罗涛(鲁诺 饰)的,他和夏远远的关系,以及他们那个有点像“小混混”聚集的动漫社团,也是引发争议的地方。

📜 三、叙事、视觉与争议点

导演彭发想拍点不一样的青春。影片​​没有刻意怀旧​​,而是想展现一种“正在进行时”的青春状态。视觉风格上,也尝试了一些​​清新明亮的色调​​来营造校园氛围。

但电影的一些处理方式引发了比较大的争议:

  1. 1.

    ​对“二次元”的呈现?​​ 这是吐槽最多的地方之一。很多真正的二次元爱好者觉得,电影里的cosplay服装质感不佳,像是“从情趣商店里买的质量最差的那款”,而且把动漫社团成员塑造成“地痞流氓”的形象,是一种​​对二次元文化的误解和刻板印象​​。

  2. 2.

    ​“失痛症”设定运用不足?​​ 有评论认为,这个本来很有深意的设定,最后似乎只是成了女主博取同情和制造戏剧冲突的一个工具,并没有很深入地挖掘下去。

  3. 3.

    ​剧情狗血?​​ 虽然避开了堕胎车祸,但影片后半段比如“火烧操场”这样的情节,还是被一些观众认为过于狗血和刻意。

💎 四、两极口碑背后的思考

《会痛的十七岁》豆瓣评分不高,票房也不理想。它的问题可能在于:​​想法是好的,但执行上出现了偏差​​。它想关注问题少女、想探讨青春期心理、想展现隔代亲情、想触碰二次元文化……​​元素堆得有点多,但每个点可能都差那么一口气,没深入下去​​。

但另一方面,它也确实​​戳中了一部分观众的情感​​。比如对于​​隔代亲情的描绘​​,就让很多由爷爷奶奶带大的观众产生了共鸣。它试图​​摆脱青春片套路,关注“学渣”和“问题少女”的内心世界​​,这个出发点也是值得肯定的。

🎬 五、青春片,到底该怎么拍?

《会痛的十七岁》的遭遇,其实也折射了国产青春片面临的一些困境🔄。观众早就看腻了那些​​狗血、怀旧、脱离现实的疼痛​​,渴望看到更真实、更贴近当下、更有共鸣的青春故事。

好的青春片,或许应该做到:

  • ​真正的尊重与理解​​:无论是对于二次元文化,还是对于青少年群体,创作姿态应该是平视的、真诚的,而不是猎奇的、臆想的。

  • ​找准核心情感​​:与其堆砌众多元素,不如把一个核心情感,比如夏远远和奶奶的亲情,做深做透。

  • ​细节的真实​​:青春往往藏在细节里,一个眼神,一句玩笑,一次尴尬的相遇,比轰轰烈烈的火灾车祸更能打动人心。

​所以《会痛的十七岁》值得看吗?​​ 如果你对青春题材感兴趣,想看看一部试图创新但存在争议的作品,或者你是徐娇、胡夏的粉丝,那么它或许可以成为你的一个选择。但如果你对电影品质要求非常严格,或者对二次元文化的呈现特别在意,那可能需要降低一下心理预期。

​这部电影就像青春本身,或许不完美,甚至充满瑕疵,但其中试图表达的那些关于理解、关于成长、关于情感的笨拙努力,依然有它值得被看到的价值。​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