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电影《火山》这个名字,可能会以为是一部关于自然奇观的纪录片。但实际上,这部由张杨导演的作品,是一部聚焦云南大理伙山村白族老人绘画生活的影片,它模糊了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边界,带给观众独特的观影体验和思考。今天,咱们就聊聊这部特别的《火山》。
🎬 影片基本信息与独特定位
张杨导演的《火山》是其"大理三部曲"中的一部。影片讲述了从上海移居大理的艺术家沈见华,在双廊伙山村发现当地白族老人在绘画上的天赋,于是在家中创办农民画社,免费教授她们绘画的故事。
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 "伪纪录片"形式。它虽然在纪录片单元展映,画面具有很强的生活质感,但其构图、走位乃至部分情节(如片中人物定龙的婚礼)是导演找本人重新演绎的。这种记录与剧情混合的拍摄模式,是张杨从《冈仁波齐》以来持续探索的风格,有意打破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边界。
🖼️ 艺术手法与视觉呈现
《火山》在视觉上非常有特色。影片采用了几乎1:1的正方形画幅,这与片中农民画家的画框比例一致。影片的色调也较为绚丽,试图在视觉风格上贴近农民画大胆鲜明的用色特点,从而让观众更能代入作画者的视角。
电影截取一年的时光,随着季节的变化展开叙事,展现了伙山村的四季更迭和白族的生活习俗,如春节期间的"迎本主"、火把节等,这些画面不仅被摄影机记录,也呈现在白族老人的画布上。
💭 影片探讨的核心主题
《火山》虽然情节平淡,但通过沈老师一家与当地白族村民的交往,带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议题:
- •
新移民与原住民的关系:沈老师从上海移居大理,本想隐居,却意外地融入当地社区并教授绘画。
- •
艺术对乡村的滋养与改变:绘画给白族老人的生活带来了新的色彩和意义。
- •
现代性与传统的交织与碰撞:影片中的家庭虽居深山,但生活所需离不开网购,妻子也经营网店,展现了乡村生活并非完全脱离现代生活。
- •
生活方式的选择与思考:影片引发了观众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关注和思考。
🤔 观看《火山》可能遇到的疑问
观看《火山》时,观众可能会有一些困惑:
- 1.
这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 正如前面提到的,它更像是一部采用纪录片手法的剧情片,其中混杂了真实记录和搬演重现的成分。
- 2.
为什么片名要叫《火山》? 片名源于沈见华老师一家在伙山村半山腰的居所名称——"火山白居",并非指自然界的火山。
- 3.
这些白族老人为何绘画? 影片并未过多解释老人们沉迷绘画的原因,但他们的作品确实风格鲜明,取材生活,用色大胆,具有亲切质朴的力量。
🌋 别忘了,还有另一部《火山》
搜索"《火山》影评"时,你可能会发现还有另一部同名的冰岛电影《Eldfjall》((火山)),由鲁纳·鲁纳森执导,2011年上映。这部影片与张杨的《火山》完全不同,它是一部剧情片,讲述了一位倍感孤独的退休老人Hannes在不断失去归属感中挣扎的故事,涉及了沉重的生命议题。注意区分这两部影片,以免产生混淆和错误的期待。
✨ 个人观点与观看建议
张杨的《火山》并非一部追求强烈戏剧冲突或剧情的影片。它的魅力在于其舒缓的节奏、对生活状态的细腻捕捉,以及引发的关于艺术、文化、现代性与传统碰撞的思考。如果你期待看到的是一部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那么《火山》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平淡甚至沉闷。
但如果你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 •
大理的风土人情和白族文化。
- •
"伪纪录片" 这种独特的电影形式。
- •
艺术如何融入并影响乡村生活。
- •
喜欢静下心来看一部"流淌"的电影,感受时光和生活的痕迹。
那么,《火山》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份宁静和特别的观影体验。观看时,不妨试着放下对传统剧情片的期待,去感受画面中的色彩、氛围,以及人们通过绘画所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火山》是一部需要静心品味的作品,它用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一种生活状态和艺术实践,为观众提供了观察乡村变迁与艺术力量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