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问我有没有看过一部“好多猫的电影”🐱,说评分不算超高但看完心里特舒服。我翻了翻硬盘,发现他说的是2012年的日本片子《吉猫出租》(也叫《吉猫出租》)🎬。这片子豆瓣才7分出头,但底下评论好多人都说“被治愈了”、“寂寞感被戳中”…… 我就纳闷了,为啥评分和实际感受差这么远?自己看完了才懂,这种“日常系治愈”真的挑人,喜欢的人会爱死,无感的人可能看十分钟就退了。
► 为啥这片评分不高却很多人说治愈?
其实原因挺简单的:
- •
剧情超级淡,几乎没冲突。就是女主小夜子每天拉小车带猫逛街,遇到寂寞的人就把猫租给他们。
- •
但细节巨真实!比如老奶奶租猫后悄悄去世了,儿子回来发现冰箱里全是她做的果冻——每个果冻上的洞都被奶油填满了🍮。这种“寂寞与填补”的隐喻,看得人鼻子一酸。
- •
导演荻上直子就是这风格,她另一部《海鸥食堂》也这样:慢、淡、但后劲大。如果你习惯了好莱坞节奏,这片可能真闷;但如果你哪天累了烦了,它反而能让你安静下来。
► 电影到底讲了啥故事?
女主小夜子(市川实日子演的)是个“猫婆婆”🐈⬛,独自住奶奶留下的老房子,养了一堆猫。她日常就是拉着两轮车沿河叫喊:“租猫啦~寂寞的人要租猫吗?”
她遇到了四类人:
- 1.
孤独的老奶奶:租了只猫陪自己走完最后日子
- 2.
脚臭大叔:因为家人嫌弃他臭,租猫填补孤独
- 3.
租车公司前台妹:每天应付客人但自己超寂寞,租猫后居然抽中了夏威夷旅行奖
- 4.
小学同学(骗子男):想租猫+骗感情,最后跑路了
每个故事都在说同一件事:人心都有洞,而猫是临时填充物😿。但有趣的是,小夜子自己墙上写着“今年一定要结婚”,最后却没实现——她帮别人补洞,自己的洞却还在。
► 租猫真的能填补心中洞穴吗?
电影里其实埋了答案:能,但不能永远。
- •
猫给的安慰是“暂时的”,就像老奶奶去世后猫被接回、大叔最终要回家面对家人。
- •
但过程中,猫让他们学会了“自我接纳”:比如脚臭大叔发现猫不嫌弃他臭,前台妹发现“再贵的猫拉粑粑也臭”(笑死),从而放下自卑。
所以这片不是简单说“猫好治愈”,而是说:
寂寞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我们可以学会和它共存——而猫,就是个温柔的练习对象。
► 和其他治愈系电影比它特别在哪?
拿同导演的《海鸥食堂》或者《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对比🆚:
电影名 | 主题 | 治愈方式 | 节奏 |
---|---|---|---|
《吉猫出租》 | 寂寞与临时陪伴 | 租猫、短暂关系 | 慢,带苦涩 |
《海鸥食堂》 | 文化差异与归属感 | 美食、陌生人交流 | 慢,但温暖 |
《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 | 生活重启 | 开店、简单日常 | 轻快 |
它的特别在于“不完美”:其他片结局多半圆满,但这片里老奶奶死了、骗子跑了、女主还是单身…… 可这种“遗憾感”反而更真实——就像网友说的:“原来世上还有猫填不了的洞啊”。
► 到底推不推荐看?适合什么人?
如果你符合以下情况,强烈建议试试:
- •
喜欢猫猫(废话!但片里17只猫真的大加分🐾)
- •
能接受慢节奏,比如看《小森林》不觉得闷
- •
最近感到孤独,或者压力大想放松
- •
对日本日常文化感兴趣,比如庭院、风铃、夏日啤酒这些元素🍺
但如果你追求强剧情、反转多、特效炸…… 那别了,你会睡着的。
个人觉得最戳我的片段:是小夜子和骗子同学喝啤酒那段🍻。两人说“夏天当然要喝啤酒啊!”,然后风吹过院子,猫在跑,但下一秒骗子就走了——这种“瞬间温暖+瞬间失落”的组合,简直把寂寞演活了。
后来查资料才发现,导演故意让所有租猫人都姓“吉”,因为日语里“吉”和“幸运”同音…… 但这些人明明都不幸运啊!可能导演想说:遇见猫的那一刻,就是幸运了吧?
最后放个冷知识:这片2012年拍的,但国内真有人尝试过“租猫服务”——后来动保抗议说“频繁换环境伤猫”,就黄了。所以啊,电影终究是电影,而我们的寂寞…… 还得自己想办法补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