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追过一部作品,追了整整十年,结局却让你心里五味杂陈,甚至有点“意难平”?😅 《进击的巨人》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存在。这部由谏山创创作、WIT STUDIO制作的动画,远不止是打巨人那么“简单”,它裹着奇幻热血的外壳,内核却充满了对战争、自由、仇恨循环和人性本质的深刻哲学拷问。今天,小赵就和大家聊聊这部引发全球热议的现象级作品。
💡 一、不只是“打巨人”:深层主题与哲学探讨
《进击的巨人》初看是一个人类在高墙内求生,对抗巨人的热血故事。但很快,剧情急转直下,它撕开了传统少年漫的非黑即白,展现了世界的复杂和混沌。
“塔塔开”(战斗)背后的自由与压迫
主角艾伦·耶格尔一生都在追求自由,渴望墙外的世界。但他的方式逐渐变得极端,甚至发动“地鸣”欲踏平墙外世界。这引发了核心思考:以自由之名行毁灭之实,是否正确? 一方追求的自由,是否意味着另一方的灾难?作品或许暗示,绝对的自由可能并不存在,斗争往往只是立场和欲望的碰撞。
仇恨的连锁与历史的轮回
故事中的艾尔迪亚人与马莱人之间的仇恨,源于漫长的历史积怨和相互迫害。这种仇恨的连锁反应几乎无法打破,不断重复着悲剧。莎夏的父亲选择原谅杀害女儿的贾碧,是作品中为数不多试图斩断仇恨链条的尝试,但其效果在宏大的历史悲剧面前显得微弱而珍贵。
对战争本质的残酷刻画
有评论将战争片分为几个层级,而《进击的巨人》被认为展现了战争的最高残酷性:它不仅让你看到战争的惨烈,更让你理解战争为何难以避免,甚至让你对“正义”的一方产生怀疑。当你发现曾经的“恶魔”也有其无奈和悲情,而“英雄”也可能双手沾满鲜血时,那种幻灭感是其震撼力的重要来源。
🎭 二、角色塑造: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
《进击的巨人》的角色极少是扁平的符号,他们各有其高光与阴影,在时代的浪潮中被冲刷、改变。
- •
艾伦·耶格尔:他从一个一心驱逐巨人的热血少年,逐步转变为不惜灭世的“恶魔”。他的蜕变之路充满了争议,但也引人深思。他或许代表了极端环境下,理想主义者走向偏执的某种可能性。IGN的评论认为,其最终动机的揭晓为他这个复杂角色画上了圆满句号。
- •
三笠·阿克曼 & 阿尔敏·阿诺德:作为艾伦最重要的伙伴,他们同样经历了巨大的成长阵痛。三笠从只以艾伦为中心,到后期开始思考大局;阿尔敏则始终尝试用智慧和对话寻找不同于艾伦的解决方案。他们代表了在残酷世界中,对爱与智慧另一种可能性的坚持。
- •
利威尔 & 埃尔文团长:这些调查兵团的核心人物,其魅力在于他们深知前路黑暗,却仍背负着牺牲和责任毅然前行。埃尔文团长在玛利亚之墙夺回战中的悲壮冲锋,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的名场面。
📜 三、叙事与视觉:颠覆性的体验
《进击的巨人》的成功,也离不开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震撼的视听呈现。
颠覆性的剧情展开
作品前期埋下大量伏笔,中期开始不断颠覆观众的认知:巨人的真相、墙外的世界、马莱篇的视角转换... 这种层层递进、不断反转的叙事结构,让观众始终沉浸其中,跟随主角一起探索真相,并承受真相带来的冲击。
极致的视听语言
WIT STUDIO的制作堪称顶级。立体机动装置的战斗场面极具速度感和力量感,令人血脉偾张。而泽野弘之创作的配乐(如《ətˈæk 0N tάɪtn》、《YouSeeBIGGIRL/T:T》)完美烘托了作品的史诗感、悲壮感和紧张氛围,与画面相得益彰,极大地增强了感染力。
🤔 四、争议与思考:那个引发全球热议的结局
《进击的巨人》的结局(特别是漫画结局)引发了巨大争议,这也是其讨论度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
许多观众对结局感到难受,并非因为艾伦的死亡,而是因为一种深切的无力感:即便牺牲如此巨大,似乎也并未真正解决帕拉迪岛与世界之间的矛盾,仇恨的循环可能在未来再次上演。这种“一切努力终成空”的虚无感,挑战了许多观众对故事结局的传统期待。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安排或许恰恰契合了作品一贯的反战与悲观内核。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残酷地指出:人类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摆脱斗争与仇恨的循环,所谓的“胜利”往往是短暂且代价惨重的。
💎 个人观点与建议
在我看过的众多动漫作品中,《进击的巨人》无疑是最具思想深度和冲击力的作品之一。它敢于挑战观众的舒适区,逼迫人们思考许多沉重但现实的议题。其角色塑造之复杂、叙事野心之宏大、视听体验之震撼,都堪称业界标杆。
当然,它的结局确实可能让人“意难平”。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圆满胜利或清晰答案,可能会感到失望。但如果你能接受其内核的悲剧性和反思性,那么这部作品带来的思考和震撼将是长久的。
总之,《进击的巨人》是一部不适合简单定义“好”或“坏”的作品,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引发的广泛讨论和深刻思考。它可能不是一部能让你轻松“爽”起来的动画,但绝对是一部能让你在看后久久回味、不断琢磨的杰作。如果你对深度叙事和哲学探讨感兴趣,那么它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只是要做好准备,你的心情可能会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