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夏天》影评:为何获柏林奖项,如何评价儿童表演,如何看待艾滋病隐喻

有没有想过,一部几乎没有戏剧冲突的电影,凭什么能拿下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当六岁的小女孩弗里达,因为母亲突然离世而被送到乡下舅舅家生活,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藏着怎样细腻的情感波澜?今天云哥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部西班牙电影《九三年夏天》,看看它到底有什么魅力!

🎬 电影基本信息与背景故事

《九三年夏天》是西班牙女导演卡拉·西蒙·皮坡的电影处女作,于2017年2月11日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同年6月30日在西班牙正式公映。这部电影特别在哪里呢?它其实是​​导演本人童年经历的真实再现​​。

故事发生在1993年的西班牙。小女孩弗里达的母亲因艾滋病去世,外公外婆无力照顾她,于是她被送到巴塞罗那郊外的乡下,与舅舅、舅妈和他们的女儿安娜一起生活。影片就是用一种​​极其细腻的镜头语言​​,记录了弗里达如何在这个新环境中,从排斥、试探到逐渐接纳和融入的过程。

​影片获得了不少国际认可​​:

  • 荣获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GWFF最佳处女作奖

  • 被选为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西班牙参赛作品

  • 在第32届戈雅奖上获得最佳新人导演等奖项


👧 儿童视角与表演:如何让小孩演得如此真实?

《九三年夏天》最让人惊叹的,莫过于两位小演员​​浑然天成、不事雕琢的演出​​。导演卡拉·西蒙面试了近一千个小女孩,最终凭借直觉选中了莱娅·阿蒂加斯扮演弗里达,而扮演表妹安娜的保拉·罗伯斯当时也只有四岁。

拍摄时,导演鼓励小演员们进行“​​自发性表演​​”,甚至有意识地让孩子们感觉不到他们是在拍电影。这种方法带来了惊人的效果——你能看到:

  • 弗里达对安娜那种​​既嫉妒又渴望接近的复杂情感​

  • 弗里达通过闯祸、炫耀来​​试探大人爱的底线​​的微妙心理

  • 两个孩子之间​​纯真又充满张力的互动​​,几乎让人忘记这是在表演

有影评人甚至认为,​​没有这两位小演员出色的演出,就没有这部电影​​。她们的表演如此自然,以至于你会觉得自己不是在观看一部电影,而是在窥视某个家庭真实的夏日生活。


🎥 视觉语言与叙事风格:慢电影如何触动人心?

《九三年夏天》的叙事风格很特别——它​​几乎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大哭大闹的场面,甚至没有直接解释弗里达母亲死亡的细节。导演采用了许多​​沉默的长镜头和旁观式的观察视角​​。

这种“慢电影”风格是怎么做到打动人的呢?

  • ​通过细微的日常细节积累情感​​:比如弗里达偷偷测试舅妈是否还有呼吸;她认真系好鞋带准备离家出走,却因为天黑而却说“我明天再走”

  • ​利用自然环境和氛围烘托情绪​​:西班牙夏日的阳光、树林、虫鸣,不仅提供了美丽的画面,更映衬出弗里达内心的孤寂与思念

  • ​克制的情感表达反而更有力量​​:影片最大的情感爆发出现在结尾,当弗里达终于放下戒备,在玩耍中突然大哭起来,所有积压的情绪在这一刻释放

这种叙事风格让观众不是被动接受情感冲击,而是​​主动代入和感受​​弗里达的内心世界,仿佛重温自己童年时的那些敏感、不安与渴望。

《九三年夏天》影评:为何获柏林奖项,如何评价儿童表演,如何看待艾滋病隐喻


🌟 主题深度与隐喻: beyond一个简单的成长故事

虽然表面上是关于一个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故事,《九三年夏天》其实探讨了更深层的主题。

​如何看待死亡与失去​​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维度。弗里达太小,还不能完全理解死亡的终极意义,但她能感受到“失去”带来的空洞和不安。影片通过她与森林中神像的交流(外婆曾说神像是她与去世妈妈联系的纽带),展现了一个孩子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处理悲伤和思念。

影片还​​微妙地触及了艾滋病污名化的社会现实​​。虽然从未直接说明,但通过其他家长对孩子与弗里达一起玩耍的担忧、餐桌上的暗示性对话,观众能感受到当时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和歧视。

​什么是家庭?血缘关系是否唯一决定亲情?​​ 这也是影片探索的问题。弗里达最终发现,家庭不仅仅基于血缘,更基于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关怀、耐心和理解。舅妈玛尔佳的努力和包容,舅舅埃斯特维的温柔,表妹安娜无条件的爱,共同为弗里达构建了一个新的情感归宿。


💞 情感共鸣:为什么我们能感同身受?

《九三年夏天》之所以能打动那么多观众,可能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共同记忆和情感。

也许你没有经历过弗里达那样的失去,但你可能也曾:

  • 小时候因为害怕被忽视而​​故意闯祸来引起大人注意​

  • 在新环境中感到​​不安和戒备​​,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

  • 渴望被爱却又​​害怕受伤​​,于是先表现出拒绝和冷漠

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展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恢复力​​。弗里达的“任性”和“恶意”并非因为她是个坏孩子,而是因为她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伤痛和恐惧。而新家庭的包容和爱,最终让她能够放下戒备,接受失去,也接受新的开始。

就像有影评人说的:“​​内心充实的人才敢承认失去,被爱的人才敢在人前哭出声音​​,因为确信会有人来安慰,会有人来拭去眼泪。”

《九三年夏天》影评:为何获柏林奖项,如何评价儿童表演,如何看待艾滋病隐喻


📽️ 观影建议与个人心得

那么《九三年夏天》到底值不值得看呢?云哥觉得:

如果你喜欢​​节奏缓慢、需要耐心品味的艺术电影​​,那么这部作品会给你带来丰富的回报。它的美不在于情节的曲折,而在于细节的积累和情感的微妙变化。

如果你对​​儿童心理学或家庭教育​​感兴趣,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观察窗口。你可以看到孩子如何应对创伤,以及成人如何用耐心和爱帮助孩子愈合伤口。

《九三年夏天》影评:为何获柏林奖项,如何评价儿童表演,如何看待艾滋病隐喻

​调整好观影预期​​很重要——这不是一部提供简单答案或强烈情感冲击的电影。它更像一幅细腻的工笔画,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欣赏和体会。

我个人认为,《九三年夏天》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尊重儿童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弗里达不是一个单纯无辜的受害者,也不是一个完全叛逆的麻烦制造者——她是一个真实的孩子,有着矛盾的情感、自私和慷慨的瞬间、脆弱和坚韧并存的复杂人格。

导演卡拉·西蒙没有美化自己的童年,而是​​勇敢地展示了其中的黑暗和困惑​​,这种诚实使得影片最终的情感突破更加真实和有力。它让我们想起:爱不是简单地提供衣食住行,而是​​看到一个人完整的存在,并依然选择理解和包容​​。

​最终建议​​: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或晚上,放下手机,准备好进入1993年的那个夏天,体验一段缓慢而深刻的情感旅程。你可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可能会想到如何更好地理解和爱身边的孩子——或者只是被一种纯粹的电影艺术所感动。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