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纳兹诉小布什》影评:真实事件改编,关塔那摩监狱,喜剧风格政治片?庶民母亲如何对抗强权?

还记得那个“把大象装进冰箱”的笑话吗?🤔 起诉美国总统小布什,听起来就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一位名叫拉比耶·库尔纳兹的普通家庭妇女,却真的这么干了。电影《库尔纳兹诉小布什》讲的正是这个真实故事——一位母亲为救被错抓关进关塔那摩监狱的儿子,一路从德国小镇告到美国最高法院。

🔍 故事背景:一桩冤案背后的世纪丑闻

2001年“9·11”事件后,全球反恐气氛紧张。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下令打击塔利班,并在古巴关塔那摩设立军事监狱,用以关押恐怖分子嫌疑人。这个地方法律地位模糊,成为“法律真空地带”,被关押者几乎无法获得司法救济。

影片中,成长于德国的土耳其青年穆拉特·库尔纳兹,就在“9·11”过去三周后与朋友前往巴基斯坦旅游,参观当地清真寺。只因他的穆斯林身份和蓄着络腮胡子,便被美军认定为“恐怖分子”,未经审判就被关进关塔那摩近五年。

他的母亲拉比耶,一位典型的德裔土耳其家庭妇女,原本对“关塔那摩”毫无概念,甚至以为只是德国某个郊区的监狱。直到她在网上看到关塔那摩监狱的照片:囚犯们排着队跪在肮脏的监狱门口,她才意识到儿子陷入了多么可怕的境地。

🌟 母亲拉比耶:庶民女性的非凡力量

拉比耶这个角色,可能是近年来银幕上最“非典型”的母亲形象之一。她不像许多电影中塑造的干练精英女性,而只是一位乐观开朗、有点话痨甚至缺乏“读气氛”能力的普通大妈。

传统维权母亲形象

拉比耶的形象特点

苦大仇深,愁容不展

乐观幽默,甚至有些搞笑

精英气场,专业术语

庶民思维,抓不住重点

以泪洗面,自怨自艾

用热情对抗官僚主义

电影中有一个精彩片段:当地记者们听闻出了个“恐怖分子”,火速架起长枪短炮来到她家门口堵人采访。被吓懵的拉比耶无力招架,甩下几句“不知道”就落荒而逃。第二天采访见报,她注意到上面写着“拉比耶·库尔纳兹,44岁”,她的第一反应却是:“气死!我只有43岁!”

这种幽默感并没有削弱故事的严肃性,反而让拉比耶这个形象更加真实、有血有肉。她到律师事务所谈事情,不忘点明自己爱喝可乐不爱白水;在美国为儿子奔走时,也会在意安检员弄乱她的发型;路过华盛顿市集,还会想着给孩子们带件衣服,对砍价颇有研究。

⚖️ 维权之路:鸡蛋碰高墙的艰难历程

拉比耶的维权过程,可谓步步艰难。她最初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只能在城市电话簿上随便找个律师拜访。但不管她说什么,对方都机械地要她“先预约”。

直到律师看到她儿子寄信来的监狱地址——关塔那摩,才终于认真起来。但即使律师介入,面临的仍是重重阻碍:“我不能申请人身保护令,因为没有逮捕令;我不能调阅整个案件的卷宗,因为根本没有起诉。”换言之,穆拉特消失得不明不白,就像人间蒸发。

政府部门更是互相“踢皮球”。德国政府表示她们虽然生活在德国,但还是土耳其人,应找土耳其司法部门;土耳其那边又告诉她,她儿子在德国长大,应该由德国出面交涉。

转机出现在拉比耶不顾阻拦冲进土耳其国务院,直接把情况说明递给了土耳其司法部长。政府关系打通后,事情才逐渐有了进展。后来拉比耶甚至踏上了美国土地,在华盛顿与一群相同遭遇的家长联合起来起诉小布什,赢得了舆论关注。

😂 喜剧外壳下的深刻批判

电影最大胆之处,在于用喜剧风格来处理这个沉重题材。导演安德里亚斯·德里森和编剧莱拉·斯蒂勒选择以家庭温情喜剧的类型,包裹住政治历史事件的恐怖与严肃性,最终将后者解构。

这种处理方式确实存在争议。对关塔那摩这种极为重大的政治事件来说,这样处理是否显得过于轻巧?喜剧与悲剧的平衡点是否欠妥?这些都是电影受到质疑的地方。

但话说回来,这种喜剧化处理或许正是电影的成功之处。它让观众能够以更轻松的方式接近这个沉重话题,而不是被直接的残酷吓退。拉比耶的幽默感和乐观态度,很可能是原型人物在真实困境中赖以生存的实际方式。

电影在不动声色间对权力机关与新闻媒体进行了批判——冤案始终是那个冤案,但德国官员却出于政治原因一直阻止穆拉特回国,而社会热点和媒体报道的态度也在其中接连“反转”。

🌍 跨国籍、文化身份的交织困境

拉比耶的身份是多元结构的,作为要反抗小布什的德国土耳其母亲,她不得不在三个国度、三种文化间不断奔走游弋。

在土耳其家庭的语境下,女性的价值有赖于稳定的家庭和奉献角色,她们往往只能囿于家庭空间中相夫教子。拉比耶能从家庭中跳出来,全然是因为丈夫对失踪儿子的不信任与不负责,她只好选择孤注一掷,一己担起救子的重担。

她要进入一个个遍布陌生男性的公共开放空间。“他们的空间”与“她的空间”全然不同,是流动的、广袤的、众声纷杂的。但她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闯入这些空间,并在其中立足。

💔 悲剧内核:无人道歉的结局

经过1786天的抗争,穆拉特终于回到德国与家人相聚。但他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也没有任何人出来对此负责或向这对母子道歉。

电影结尾的处理极具反高潮色彩:母子俩缺席了挤满德国记者的发布会,而是去超市买打折牛仔裤。这种回归日常生活的选择,既是对自己生活的坚守,也是对政府的回击。

正如律师所说:“一个无辜的人被关押五年后才回到家,这才不是什么‘快乐结局’。”无论如何,儿子失去的五年终究无法重新来过。甚至没有人对此负责。

💡 个人观点:平凡人的不平凡勇气

看完《库尔纳兹诉小布什》,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一个普通家庭妇女能够坚持近五年的抗争?或许正如电影所展示的,不是多么崇高的政治理想,而是最朴素的母爱和日常坚守。

拉比耶没有想要成为英雄,她只是想要回自己的孩子。这种基于日常生活的抗争,反而比许多宏大的政治叙事更有力量。

电影中,拉比耶曾在林肯雕像前无聊得打哈欠,对所谓的“美式民主”毫无兴趣。这一细节或许暗示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体验,远比那些抽象的政治口号更重要。

如果你问我这部电影值不值得看,我会说:它可能不是那种让你热血沸腾的“爽片”,但它会让你思考——关于权力与个体、正义与坚持。在这个意义上,《库尔纳兹诉小布什》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的光明与黑暗。✨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