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旷野之旅》这部电影时,我总忍不住想,如果把我扔到一片空无一人的荒野里,我会怎么办?🤔 这部电影由贝拉·塔尔在1995年拍摄,题献给匈牙利大诗人裴多菲,整部作品就像是为裴多菲诗歌配上的一系列宏大影像,堪称一部大型诗歌MV。今天小赵就和大家聊聊这部特别的电影,以及它带给我的那些说不太清却又很真实的感受。
🔍 一、《旷野之旅》到底是部怎样的电影?
《旷野之旅》是贝拉·塔尔的作品,可能有些朋友对这位导演不太熟悉。他的电影风格独特,经常用宏大的影像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考。
这部电影里有很多马车行驶的镜头,后来在他的名作《都灵之马》中也能看到类似的画面。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主人公在马车上用键盘模仿管风琴弹奏,那段音乐既让人觉得荡气回肠,又带着一种虚无寂寥的感觉。
电影拍摄于匈牙利平原,展现了那里的旷野、古堡、湖泊和道路。在贝拉·塔尔的镜头下,这些风景因为配上了裴多菲的诗歌,仿佛都带着重重心事。虽然我看的不是高清版本,但即便是画质一般的资源,也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空旷和苍凉。
💭 二、“旷野”到底意味着什么?
“旷野”这个词挺有意思的。在圣经里,它常常被提到,字面上就是空旷的原野或者没人住的地方,甚至是指那种寸草不生的荒漠。在这种地方生活,挑战肯定少不了,比如野兽出没、缺水缺食什么的。
以色列民族就有过四十年的旷野之旅,这对他们整个民族的蜕变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在西乃山上与上主亲密接触、天降玛纳的饱饫之恩等等。所以旷野虽然艰苦,但也可能是恩宠的地方,是上主气息临在的处所。
说到这个,我想起有一本叫《旷野之旅——生命中的情绪更新》的书,把“旷野”理解为生命中一段艰难的经历,或者是面对内心最深处挣扎时那种没人能帮忙分担的孤单感受。这种解释我觉得挺贴切生活的,谁没经历过自己的“旷野时刻”呢?
❓ 三、走出去真的能改变我们吗?
很多人觉得,出去旅行,尤其是去那种偏远荒野的地方,就能改变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但《旷野之旅》这部电影好像没那么简单。
有本书里提到:“我不认为爬更高的山、走更远的路会改变一个人的个性,像是变得更谦虚或更宽容,这是常见的误解。”这个观点挺戳我的。我们常常把旅行想得太神奇了,以为通过出走,我们就能脱胎换骨。
但事实上,旅行并不会改变人,你归来依然是你。如果没有处理到底层逻辑,没有处理好内在情绪,旅行归来,反而可能更不堪。这不是说旅行没用,而是说旅行更像是一面镜子,它提炼出一个人的本质和气质,让你更忠于自我。
就像电影里的主人公,在旷野中行走,并不是要变成另一个人,而是可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原本的样子。
🎬 四、贝拉·塔尔想通过电影说什么?
贝拉·塔尔这位导演挺有意思的。他用宏大的影像语言,诠释了他理解的诗意。在《旷野之旅》中,他最后把主题落在了“生命不比一只从扔出厨房的老乞丐舔掉边上渣渣的破锅更有价值”。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但仔细想想,似乎是在说生命的渺小与微不足道。
电影中那些漫长的马车行程,空旷的 landscape,都给人一种既壮观又虚无的感觉。或许导演就是想通过这种对比,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吧。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艺术这东西,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我也不知道我理解的是不是导演的本意,可能只有贝拉·塔尔自己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吧。
💫 五、我的个人感受和建议
看了《旷野之旅》,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生确实像一场旅程,但重要的可能不是目的地,甚至不是沿途的风景,而是我们在旅程中对自我的认识和接纳。
这部电影不像商业片那么轻松愉快,它需要你静下心来,甚至可能需要看几遍才能有点感觉。如果你喜欢快节奏的电影,可能会觉得它有点闷。但如果你愿意沉下心来,跟随镜头和诗歌进入那种旷野的状态,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个人觉得,好的电影不一定非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候提供一种感受、一种氛围、一种思考的可能性,也挺有价值的。《旷野之旅》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不像传统电影那样“好看”,但它可能会在你心里留下点什么,让你在某个瞬间突然想起那片旷野,想起生命的渺小与珍贵。
所以,如果你最近想看点不一样的电影,不妨试试《旷野之旅》。不过建议你别指望它能给你答案,它更像是一个提问者,向你抛出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意义的问题,答案需要你自己去找。
希望我的这些感受能帮到你,也欢迎你看完后和我交流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