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叫》影评:驴眼如何看人间,命运如何被主宰?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透过一头驴的眼睛看我们人类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2022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作品《驴叫》(EO)就做了这样一次大胆的尝试。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光鲜的明星,而是一头真实的、名叫伊欧(EO)的驴子。它就这么安静地、有时又有点懵懂地,带我们走了一段不太一样的旅程。

🐴 一、驴生旅途:从马戏团到流浪天涯

伊欧最初待在一个马戏团里,和训练师卡珊德拉一起表演,日子看起来简单却也有温暖。但马戏团因为动物保护团体的抗议解散了,伊欧被迫和卡珊德拉分开。

这之后,伊欧的“公路片”般的流浪就开始了。它被送去马场拉车,因为闯祸又被送到乡下牧场;它遇到过好心的兽医,也遭遇过把输球怨气发泄在它身上的足球流氓;它见过森林里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也目睹了人类世界突如其来的暴力。这一路上,它几乎没有发出过几声真正的“驴叫”,但它的眼睛好像又在说着很多话。

👀 二、驴眼看人:模糊又真实的世间百态

电影很多时候真的试图用伊欧的视角来看世界。镜头会贴得很近,去看它毛发下的颤抖,或者用它的高度去打量周围。

透过伊欧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碎片的、偶尔超现实的。它不太理解人类为什么时而温柔、时而残忍。它看到过牧场里被精心照料、皮毛光亮的马,也见过被人类电击屠宰的动物;它经历过人类莫名其妙的狂欢(比如被当成功臣高高抬起),也承受过无端的棍棒。这些遭遇或许暗示着,在驴子的感知里,人类的行为常常缺乏连贯的逻辑和明确的意图。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真的能完全理解一头驴的视角吗?这可能是个很难有答案的问题。电影在这方面处理得有点模糊,它既没有把伊欧完全拟人化,赋予它人类的情感和思维,也没有彻底保持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异质性”。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反而让观影过程多了一层思考。

🎬 三、红色、声音和镜头:说不出口的情绪被这样表达

《驴叫》在技术层面很大胆。导演用了很多红色滤镜——在马戏团表演时,在伊欧被打后,在它被救治时。这些红色有时让人感到梦幻,有时又显得残酷,仿佛成了伊欧无法言说的内部情绪的一种外化。

声音和音乐在这部电影里也承担了很重要的叙事功能。因为主角不会说话,配乐就得帮忙传达情绪。有时是古典和摇滚风格的融合,根据伊欧的处境和状态变化,烘托氛围。

镜头语言也很考究。有很多特写聚焦在伊欧的眼睛和皮毛上,让我们近距离地观察它,感受它的“动物性”,而不是把它仅仅当作一个可爱的符号。同时,手持摄影和快速剪辑又制造出一种不安和动荡感,模拟了伊欧流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偶尔的恐惧。

🌍 四、是驴的故事,也是人的寓言

虽然主角是驴,但《驴叫》在很多影评人看来,其意图或许远不止于讲述一头驴的遭遇。伊欧的旅程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的诸多面貌。

它被动地卷入了各种人类议题:动物保护背后的矛盾(所谓的“保护”有时是否也是一种傲慢?)、欧洲社会的问题(经济、移民、极右情绪等)、宗教的褪色(片中牧师自己也陷入困境)。伊欧像一个沉默的观察者,穿行于这些人类自己制造的复杂网络之中,它无法理解,也无法改变什么,最终成为一种象征。

伊欧的结局似乎从开始就注定了。它无法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像很多人感觉自己在庞大社会机器前的无力感一样。它最终走向屠宰场的命运,让人不禁联想到人类社会中那些无法掌控自己命运、被系统性力量推着走的个体。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感受,电影的开放性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 一点个人观后感

看《驴叫》不是一次轻松的观影体验。它没有传统的故事线,节奏也略显散漫,甚至会让一些人觉得沉闷和困惑。但它确实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一种抽离的、略带疏离感的凝视,让我们有机会反观自身和我们所处的世界。

这部电影没有试图给我们明确的答案或煽情的呼吁。它只是平静地、有时甚至是冷酷地展示一段生命历程。伊欧的沉默,反而让周围人类的喧嚣、善意与虚伪并存的行为,显得更加清晰。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正确”地处理了动物权益议题,或者是否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感知的可能性​​。它邀请我们暂时放下人类的中心地位,尝试去感受另一种存在的生命体验,尽管这种尝试注定是不完全和充满想象的。

如果你愿意接受这样一次不太一样的电影体验,《驴叫》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久久的回味和思考。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