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候,明明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感觉谁都不理解你?或者每天忙忙碌碌的,回头一想却又不知道到底做了些什么?🤔 2000年杨德昌的《一一》,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现代都市家庭的这些困惑,它让你看到生活的正面,也逼你去想那看不到的背面。
► 电影《一一》到底讲了什么?为什么值得看?
这部将近三小时的电影,真的不像一般的故事片。它就从一场婚礼开始,到一场葬礼结束,讲的就像是台北一个普通中产家庭,几个月里的琐碎日子。男主人NJ面临事业危机,女主人敏敏受不了重复日常跑去了山里修行,女儿婷婷陷入三角恋,小儿子洋洋在学校老被女生欺负,还有个小舅子整天为钱和女人折腾。听起来是不是挺日常的?但杨德昌厉害的就是,把这些日常拍出了深意,让你觉得这拍的不就是咱们自己吗?😅 有人说,这部电影就像让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因为它让你体验了不同的人生况味。
► 为什么片名要叫《一一》?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这个片名可真不是随便取的,杨德昌自己解释过,英文片名叫《A One and a Two》,就像爵士乐手即兴演奏前低声数的拍子,有种生活的节奏感在里面。中文的“一一”那就更有讲究了!它可以理解为“一个一个”,表示电影慢慢展示每个家庭成员的故事;也可以是“一半一半”,暗示人只能看到事情的一半真相;还有人说是“九九归一”,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原点。 NJ最后不是说了吗?再活一次好像也差不多,真的没那个必要。 这种循环的感觉,真是让人想想就觉得,嗯,真是这样。
► 电影里那些人物,怎么好像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NJ(吴念真 饰) 这个中年男人,大概是很多人的写照吧?事业上不顺心,合伙人只想赚钱抄袭,不肯创新。 感情上也憋屈,娶了不爱的老婆,遇到初恋情人也不敢重来。他对婆婆说的那段话,简直戳心:“好不容易睡着了,干嘛又把我弄醒,然后再去面对那些烦恼”。 这种疲惫感,不少中年人应该都懂。
敏敏(金燕玲 饰) 她每天对着昏迷的母亲讲一样的话,突然就崩溃了,发现自己日子空得可怕。 她选择上山修行,但最后发现也不过是从“倾诉者”变成“倾听者”,本质没变。 这种寻求改变却发现无处可逃的困境,真的很无奈。
婷婷(李凯莉 饰) 她的初恋,就像很多人的青春爱情,美好又易碎。她卷入莉莉和胖子的复杂关系,以为自己遇到了爱情,结果发现只是被利用。 那种纯真被伤害的感觉,真是青春里常见的痛。
洋洋(张洋洋 饰) !这个小男孩可能是电影里最亮的点了✨ 他被女生欺负,却用拍照的方式反抗,执着于拍人的后脑勺,他说:“你们看不到,我拍给你们看”。 他代表了一种天真又直接的视角,逼着我们去看那些被忽略的真相。最后在婆婆葬礼上那番话,简直不像个孩子能说出来的:“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这句话真是,让人心里一颤。
► 电影的艺术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怎么让你感觉那么真实?
杨德昌拍电影真的很特别,他很少用配乐,镜头又长又稳,就像在旁边静静看着这一切发生。 他特别喜欢用 玻璃和镜子 来拍,让你同时看到人物和窗外城市的影像,那种疏离感和孤独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还有那段 平行蒙太奇,把NJ在日本和初恋约会、婷婷在台北和胖子约会、洋洋对女生产生好感这三件事剪在一起,让你感觉到命运那种奇妙的重复和轮回。 好像每个人都在重复类似的故事似的。
声音的处理也很妙。有时候画面是一回事,声音却是另一回事,让你自己拼凑完整的信息。 还有用 雷声 来连接洋洋的性启蒙和婷婷的失恋痛苦,这种手法真是又自然又有深意。
► 看完《一一》,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看《一一》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有点闷,有点长,但看完之后,那些画面和对话会在脑子里转好久。它不像给你什么直接的答案,而是让你停下来,想一想。想我们每天忙碌的是不是真有意义?想我们和家人之间为什么越来越没话说?想我们是不是也只看到了生活的一半?
电影里婆婆虽然一直昏迷,但每个家庭成员却对她讲出了真心话,这多讽刺啊——只有对“听不见”的人,我们才敢说真话。 杨德昌好像就在问我们:为什么活得好好的,却像婆婆一样“失语”了呢?
也许,电影是想告诉我们,生活虽然重复和无奈,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出路。像洋洋那样,努力去看“背面”,去记录和呈现被忽略的真实,或许就是一种坚持。 或者像NJ最终接受的,即使重来一次也差不多,那就珍惜当下,担起责任,在爱与责任中创造自己的“必然性”。
这部电影就像一杯需要慢慢品的茶,不同年纪、不同经历的人喝,滋味都不一样。少年人可能看到青春的迷茫,中年人看到生活的重压,老年人看到人生的循环。但不管怎样,它总能让你看到一些自己。
所以啊,如果你还没看过《一一》,找个安静的下午,耐心把它看完吧。如果你已经看过,隔几年再拿出来看看,说不定能看到新的东西。毕竟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能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想一想,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