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 这部片子,我刷了三遍🌊,每次看心里都堵得慌,但又莫名被治愈。导演是枝裕和真的太会拍了,他把一个家庭一天的琐碎日常,拍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最近好多网友在问,这部电影到底牛逼在哪?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观影体验和网上的一些热门讨论,跟大家聊聊这个事。
💡 一、网友提问:电影讲了啥故事?简单吗?
@东京不热:”看简介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感觉没啥情节啊?值得看吗?“
@电影小达人 回复:兄弟,这电影表面平淡,底下全是暗流🎭。故事发生在一天内,横山家的二儿子良多(阿部宽饰)带着二婚妻子和继子回老家,参加大哥纯平的忌日。大哥十五年前为救溺水小孩去世了,这一直是全家人的心结。
饭桌上是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可每句话都像小针一样扎人。父亲是退休医生,希望儿子继承衣钵,但良多偏去做了油画修复师,父亲就老是呛他”这工作能糊口吗?“;母亲对长子去世念念不忘,每年忌日都叫被救的那个孩子来,看似宽容,实则是一种折磨😥;良多自己呢,失业了不敢说,再婚家庭也让父母有点膈应…家家那本难念的经,被拍得透透的。
🌪️ 二、网友提问:为什么看完会觉得难受又温暖?
@迷茫的喵:”看完心里闷闷的,想哭又哭不出来,但又不是绝望,奇怪。“
@治愈系学姐 回复:我懂你!这种憋屈又温暖的感觉,就是因为电影里充满了遗憾和未说出口的爱❤️。是枝裕和没煽情,他就静静给你看:
- •
父亲偷偷给良多的继子塞零花钱,但当面永远板着脸;
- •
母亲记得给儿子买卡通睡衣,却总提起死去的哥哥让他难受;
- •
良多默默修好卫生间坏了的瓷砖,这是一种笨拙的关心。
我们和亲人之间,不也常这样吗?🫂爱是真的,不会表达也是真的,伤害也是真的。电影没给你大团圆,但让你看到这些真实,反而有种被理解的感觉。
🦋 三、网友提问:”人生总是慢一拍“啥意思?
@慢半拍小子:”这句台词戳死我了,导演想说什么?“
@哲学系老哥 回复:这大概是电影最核心的叹息⏳。良多答应带母亲开车去购物,答应和父亲看球赛,但父母突然离世,这些承诺永远没机会实现了。他后来才理解父母,但已经来不及了。
这就是我们和父辈的关系吧:
➡️ 年轻时嫌他们啰嗦、不理解我们,拼命想远离;
➡️ 等自己成熟了、想和解了,他们可能已经不在了;
➡️ 最后发现,我们竟也活成了他们的样子。
电影里那只黄蝴蝶🦋,母亲说是逝去大哥的灵魂,良多后来也跟女儿讲起这个传说。记忆和情感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带着遗憾,也带着念想。
🎬 四、网友提问:电影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细节控:”是枝裕和好像很爱埋细节,有发现吗?“
@刷片狂魔 回复:细节才是这部电影的神!
- 1.
反复出现的阶梯:一家三代人一起走台阶,脚步快慢不同,隐喻着人生步调的不一致👣,想等都等不了;
- 2.
玉米天妇罗:母亲坚持做这道菜,因为那是长子纯平最爱吃的,是一种固执的怀念;
- 3.
父亲诊所的关门:父亲退休后诊所关了,但当邻居急需帮助时他无能为力,那个背影特别心酸,说明他真正老了;
- 4.
良多粘作文:他小时候想当医生的作文被父亲嘲笑,后来他生气撕掉又偷偷粘好,说明他内心一直在寻求父亲的认可。
💭 五、网友提问:为什么说这是部“东亚家庭圣经”?
@首尔妹:”韩国网友也说看哭了,我们共鸣在哪?“
@文化观察者 回复:因为它精准戳中了东亚家庭的共同软肋🎯:
- •
父辈的权威与期望**:父亲希望子承父业,子女却想走自己的路;
- •
压抑的情感表达**:爱不说爱,用挑剔和挖苦代替关心;
- •
无法摆脱的血脉羁绊**:一边想逃离,一边又渴望得到认可;
- •
集体主义下的个人牺牲:大哥为救人而死,被救者每年被叫来“祭奠”,这是一种道德绑架式的纪念**。
这部电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家的影子,所以会难受,也会释然。
📌 六、个人观后感与建议
最后说说我的看法。是枝裕和说他拍这部片是为了纪念母亲,因为后悔“人生路上,总是有点来不及”。
如果你还没看,建议你:
- •
找个安静的时间,耐心看完,它需要静心品味;
- •
准备纸巾,但哭点不是剧情的煽情,而是某个瞬间的共鸣;
- •
看完后,也许可以给家人打个电话📞,或者下次回家时,试着好好听听他们说话。
生命步履不停,爱别总慢一拍。这可能就是电影最想提醒我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