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触不可及》,为啥都说它比很多励志片更打动人?

最近翻看老电影,又把《触不可及》重温了一遍。🎬 这片子在豆瓣上评分超高,据说超过百万人打了9分以上。它讲的故事其实不复杂:一位因为跳伞事故导致四肢瘫痪的富豪菲利普,和一位刚从监狱出来的底层青年德里斯,两人背景天差地别,却意外成为朋友。但好像就是这么个简单故事,让好多人看完心里暖呼呼的,又有点酸酸的。

​我目前使用的​​分析方式,是试着拆解一下:它没有刻意煽情,没有英雄主义式的拯救,只是两个“残缺”的人,互相用自己最本真的那一面,去填补对方生命中的一些失落和空白。


💡 ​​一、“你为什么选我?” —— 没有同情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平等​

电影里有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菲利普面试护工时,几乎所有应聘者都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小心翼翼,唯独德里斯吊儿郎当,甚至开玩笑问他“瘫痪是不是连性生活都没了”。😂

出人意料的是,菲利普最后选的恰恰是德里斯。

后来菲利普自己解释:​​“他对我没有同情。”​​ 他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一个能忘记他残疾、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和他吵架、开玩笑甚至互怼的人。这种“不把他当病人”的态度,反而让菲利普感到自己还被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

​“真正的尊重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相待”​​。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特别难。我们平常生活中,一旦知道别人遭遇不幸,很容易不由自主地用“照顾”的心态去相处,但反而让对方更觉得自己“不一样”。德里斯的那种粗线条和直率,恰好弥合了这种距离。


🔁 ​​二、“我好像也在改变你” —— 救赎从来是双向的​

这段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给予。

德里斯一开始只是为了混个签字领失业金,他本身对护理一窍不通,生活也一团糟:刚出狱、家庭关系紧张、前妻失望、儿子不理他。

但菲利普并没有用“雇主”的姿态要求他,反而给他信任、带他接触艺术、鼓励他画画🎨。后来德里斯随手画的一幅作品,居然被菲利普帮忙卖出了高价。

​他们两个都在影响对方:​

  • 德里斯带给菲利普​​放肆的大笑、街头的生活气息、甚至重新体验速度与冒险​​的勇气;

  • 菲利普则让德里斯​​第一次被信任、被认可,并开始学会责任和爱​​。

所以这不是谁拯救谁,而是两个灵魂彼此照亮、互相完整的过程。✨


😂 ​​三、“笑点不尴尬,哭点不刻意” —— 高级的幽默,是把悲剧演成喜剧​

这片子明明题材挺沉重的,但看的时候竟然笑点不断!

比如德里斯第一次给菲利普洗澡时手忙脚乱、帮他剃胡子却剃出个奇怪造型、带他去按摩院结果闹出一堆笑话……这些桥段又真实又自然。

但你说它只会搞笑吗?也不是。

它让你笑完,下一秒可能就鼻子一酸。比如菲利普在深夜默默流泪思念亡妻,德里斯只是默默守在门口没有打扰。没有台词,但那种“我懂你”的默契,比什么安慰的话都有力。

这种​​悲喜交织的节奏​​,让电影一点都不压抑,反而充满生命力。


🌟 ​​四、“我们都不一样,但也没那么不同” —— 跨越标签的情感共鸣​

这片子没有刻意强调阶级、种族或者身体障碍这些标签🏷️。它只是呈现:​​人最终渴望的,不过是理解、陪伴和活得像个“人”​​。

不管是有钱还是没钱,健全还是残疾,内心都有软弱、孤独、渴望被接纳的部分。

就像豆瓣一条高赞评论说的:

“它触动了人心底最共同的部分:我们都希望被爱,也希望有能力去爱。”❤️

所以很多人看完后,不一定记得那些社会议题讨论了什么,但一定记得:

  • 德里斯推着菲利普在巴黎街头疯跑;

  • 两人在山顶迎着风大笑;

  • 最后德里斯为菲利普安排和笔友见面……

这些瞬间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们关于“人”本身,而非标签。


📌 ​​五、个人观点:它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回应了现代人的孤独​

​我觉得​​《触不可及》能成经典,不只是故事好、演技好。

更是它悄悄回应了现代人一种普遍的孤独:​​被社会规则、身份标签、生活压力框得越来越紧,内心却渴望一份不那么“讲条件”的理解。​

菲利普和德里斯,一个身体被禁锢,一个生活被压抑,却在一起时能那么自由。他们不judge对方,不改变对方,只是允许彼此做自己。

看了《触不可及》,为啥都说它比很多励志片更打动人?

​这可能就是我们心底最想要的关系吧​​:不用解释,不用假装,我可以在你面前脆弱,你也可以在我面前放肆。

看了《触不可及》,为啥都说它比很多励志片更打动人?

所以如果你还没看过,真的可以找个安静的时间看一看。它不会强行灌你鸡汤,但看完之后,你或许会对“关系”有新的理解。

​希望能帮到你​​。

看了《触不可及》,为啥都说它比很多励志片更打动人?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