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块广告牌》,结局啥意思?迪克森为啥转变这么大?

​楼主(云哥)​​:刚看完《三块广告牌》,心里堵得慌😤。结局他俩开车出去,到底杀没杀那个嫌疑人啊?还有迪克森,一开始那么讨厌,后来居然帮女主,这转变也太突然了吧?有没有看懂的朋友来聊聊?


​1楼(暴躁老哥)​​:同问!结局给我整懵了。我个人觉得他们没杀,因为路上米尔德丽德说“不确定杀不杀”,迪克森也说“路上再决定”。但导演故意不拍出来,可能就是让你自己琢磨。生活里很多事不也这样吗,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结果。

​云哥​​:老哥说得对,这种开放式结局挺真实的。不过迪克森的转变确实有点快,一开始他种族歧视、暴力执法,还把广告商扔下楼,后来居然拼命保护案卷,还帮女主找凶手。但仔细想想,​​威洛比警长的信是关键​​,信里说“爱能带来平静,平静才能思考”,这封信让迪克森开始反思自己。而且他被烧伤住院时,广告商还给他递果汁,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可能也触动了他。


​2楼(电影达人)​​:我觉得迪克森的转变不算突兀。电影里埋了很多细节,比如他虽然暴力,但对威洛比警长特别忠诚。警长自杀后,他读信时哭得稀里哗啦,说明他内心有柔软的地方。后来他冒着火救案卷,是因为他想真正为破案做点事,而不是继续无能狂怒。

​云哥​​:👍👍👍没错!而且演员山姆·洛克威尔的表演也很加分,他把迪克森那种“混蛋下的善良”演活了,还拿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3楼(迷茫小白)​​:为啥女主米尔德丽德这么狠啊?烧警察局、钻牙医指甲…但她又会对小鹿温柔,还会愧疚。这人物太复杂了。

​云哥​​:这就是电影牛逼的地方!​​她不是单纯的“复仇母亲”,而是一个复杂的人​​。她暴力是因为绝望和愧疚(女儿死前她们吵过架),但她本质是善良的——烧警察局前会打电话确认没人,还会帮甲虫翻身。弗兰西斯的演技封神,每个眼神都是戏。


​4楼(文艺青年)​​:电影里的音乐也很有深意!开头那首《Last Rose of Summer》,歌词“夏日最后一朵玫瑰”,暗示女主的孤独和悲伤。后面暴力场面配舒缓民谣,这种反差绝了。

​云哥​​:🎵音乐确实神助攻!导演用这种黑色幽默,让电影不至于太沉重。比如女主用拖鞋演戏逗自己笑,这种苦中作乐很真实。

看了《三块广告牌》,结局啥意思?迪克森为啥转变这么大?


​5楼(现实主义者)​​:但我觉得这片子三观有问题!女主违法泄愤(纵火、伤人),最后却没受到惩罚,还能和迪克森和解?这不合理。

​云哥​​:这个问题提得好⚠️。电影没想塑造“完美英雄”,而是展现​​愤怒如何循环(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女主的行为确实偏激,但电影也展示了后果:她和儿子关系更僵,全镇人敌视她。结局她和迪克森和解,不是原谅了彼此,而是​​都决定放下愤怒,用更理智的方式追寻正义​​(比如先查DNA再决定杀不杀)。这不是“洗白”,而是人性复杂的体现。

看了《三块广告牌》,结局啥意思?迪克森为啥转变这么大?


​总结一下​​:

  • ​结局是开放的​​,杀不杀嫌疑人由观众自己解读,重点是两人选择了“在路上”思考,而非盲目复仇。

    看了《三块广告牌》,结局啥意思?迪克森为啥转变这么大?

  • ​迪克森的转变​​源于警长的信、他人的宽容以及自我救赎的需求,过程有铺垫。

  • ​电影不想说教​​,而是展示愤怒与痛苦中的人性如何挣扎、成长。生活里很多事也这样,没有完美答案。

​个人建议​​:这片子值得二刷!第一次可能只看到愤怒和暴力,第二次能发现更多细节和温暖。如果你喜欢《海边的曼彻斯特》这种虐心但真实的电影,这部也不会让你失望。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