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看了一部被捧上神坛的电影,比如《八部半》,出来却一头雾水,心里嘀咕“这到底讲了啥?”🤯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这样,感觉像是做了一场光怪陆离的梦,逻辑?不存在的。但奇怪的是,里面有些画面和情绪就是黏在脑子里,赶都赶不走。今天咱们就聊聊费里尼这部1963年的神作,它为啥能让影迷们念念不忘半个多世纪?
🌀 看不懂就对了!因为它本来就是一场“混乱的狂欢”
说实话,《八部半》的情节没啥好复述。简单说就是一个叫基多的导演(费里尼的化身),在筹备新电影时遇到了巨大的创作危机,同时还要应付妻子、情人、制片人、演员等一堆人。电影就在他的现实困境、回忆、幻想和梦境之间疯狂跳跃。
你感觉混乱就对了!因为费里尼就是想用这种手法,让你直接体验主角基多那种焦虑、窒息、无处可逃的内心状态。电影一开场就是噩梦:主角在堵车时被困,拼命想打开车门,最后飞上天又被拉回地面。这或许暗示了现代人普遍的一种困境:渴望自由却被无形之绳拉扯。
🌌 那些炫酷的梦境和幻想,到底在说啥?
电影里现实和幻想交织,但仔细看,这些超现实段落都有迹可循。
- •
童年回忆:比如小时候看妓女萨拉吉娜跳舞被罚,这解释了他对性既渴望又愧疚的矛盾心理。
- •
欲望投射:最著名的是“后宫幻想”,他生命中的所有女人都和睦共处,任他指挥。这显然是一个中年男性对绝对控制和情感慰藉的白日梦。
- •
死亡焦虑:他梦见已故的父亲抱怨坟墓不好,这又牵扯到对死亡和传承的思考。
费里尼把这些心理活动直接拍出来,让电影像一次精神分析。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符号的具体解读至今也没有唯一答案,或许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 电影里的女人,只是“性感符号”吗?
《八部半》里女性角色很多,妻子、情人、女神、母亲……表面看,电影充满了男性凝视。但往深了想,这些女性或许代表了主角(以及费里尼)内心对不同情感的渴望和恐惧。
- •
妻子露易莎:代表现实的、无法逃避的责任和道德压力。
- •
情人卡拉:代表肉体的欢愉和短暂的逃避。
- •
女神克劳迪娅:代表他追求的那种纯粹、理想化的美和灵感,但最终发现这种完美并不存在。
费里尼对女性形象的运用其具体意图,评论界一直有不同声音。有观点认为这体现了他对女性复杂性的洞察,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将女性物化为满足男性欲望的符号。
🎬 它凭什么成为影史经典?不止是炫技
《八部半》的伟大,在于它彻底打破了电影的叙事套路。在它之前,很少有一部电影敢这么玩,把导演的个人危机和内心鬼畜拍得这么理直气壮,还这么精彩。
它影响了后来无数导演。比如伍迪·艾伦的《星尘往事》就是在致敬它。你也能在大卫·林奇的梦境叙事里看到它的影子。甚至音乐剧《九》、2011年的电影《雨果》里都有向它致敬的桥段。它用实践告诉所有创作者:电影还可以这样拍,真诚地面对自我,哪怕是一团乱麻,也可能产生巨大的艺术能量。
💡 个人心得与观看建议
最后说说我的看法。《八部半》不是一部能“看懂”的电影,而是一部需要去“感受”的电影。你别指望能理清所有情节——因为它的逻辑是情绪性的,像一首诗或一场梦。
如果你打算看,我有几个小建议:
- 1.
别太纠结剧情:放松,跟着画面和音乐走,感受那个氛围就好。
- 2.
注意视觉符号:比如帽子、绳子、海、烟雾,这些重复出现的意象都有点意思。
- 3.
可以了解一下背景:知道费里尼当时确实陷入了创作瓶颈,拍这部片是“豁出去了”,会更容易理解那种真诚和勇敢。
核心观点:我觉得《八部半》最打动人的地方,不在于它多先锋,而在于它的坦诚。它把一个人的困惑、虚荣、欲望、脆弱和那么点不甘心,全都摊开来给你看。这种“自曝其短”,反而成就了一种强大的艺术力量。它告诉我们,创作也好,生活也罢,或许不必追求完美的答案,接纳混乱本身,就是一种解脱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