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是不是也偶然刷到这部叫《苍蝇》的电影,心里嘀咕这名字咋这么怪?🐞 点开一看,发现居然有俩版本——一个是1981年拿了奥斯卡奖的匈牙利动画短片,另一个是萨特写的存在主义戏剧,后来还被改编过。小赵我当时也懵了一下,不过今天咱主要聊聊那部3分钟的动画短片,因为它实在太特别了,看完可能心里会闷闷的,但也忍不住想很多。
🔍 电影基本啥情况?
这部《苍蝇》(The Fly)是1981年匈牙利出品的动画短片,导演是法兰斯·罗夫茨(Ferenc Rófusz)。它最牛的地方是拿下了第5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片子特别短,就3分钟,而且全片没一句台词,只有苍蝇嗡嗡嗡的声音和摇晃的第一视角镜头。画风是那种素描感的褐色调,看起来有点旧旧的,但反而显得很真实,也莫名增加了一点压抑感。
故事其实不复杂:就是一只苍蝇在森林里飞,后来被一栋房子的反光吸引,飞进了人类住所,最后被屋主发现、打死,做成了标本。但就这么个简单故事,导演却拍出了让人头皮发麻的深度。
🤯 苍蝇视角到底多吓人?算恐怖片吗?
严格来说它不是那种鬼怪恐怖的恐怖片,但心理上的压迫感挺强的!很多人看完都说“不舒服”、“恶心”,甚至“留下心理阴影”。
因为镜头完全是苍蝇的第一视角!你就像那只苍蝇一样,眼前的世界是晃动的、模糊的,耳边一直是嗡嗡嗡的噪音。飞进房子后,你看到的人类世界是扭曲的——巨大的时钟、钢琴键、蛋糕、瓷器,还有突然出现的巨大的人手和标本针。这种代入感太强了,尤其是最后被做成标本那段,简直让人窒息。
所以它不算传统恐怖片,但那种对微小生命被碾压的无力感和恐惧感,可能比看鬼片还难受。有网友说关小音量看会好点,但我觉得那嗡嗡声也是导演故意用来制造焦虑的。
💡 为啥非要拍苍蝇?它在隐喻啥?
这也是这片子最值得琢磨的地方。它肯定不止在讲一只虫子的悲剧。
很多影评都觉得,苍蝇其实暗指人类自己。咱们就像这只苍蝇,被一些闪亮的东西(比如物质、欲望、现代文明)吸引,懵懵懂懂就闯进了一个完全无法掌控的庞大体系里(社会?命运?),最后可能被无情地“制度化”或者“标本化”,失去了自由和生命本身。
片子里的房子和里面的物件,可能就象征人类建造的文明社会:时钟(时间流逝/规则)、钢琴(艺术/文化)、蛋糕(欲望/诱惑)、瓷器(精致易碎的文明)、标本框(最终的归宿/被标签化)。苍蝇在每个地方的停留,也许都代表了某种尝试或诱惑,但最终都逃不掉悲剧结局。
最讽刺的是结尾:苍蝇被钉在标本框里,和无数其他苍蝇标本摆在一起。这或许暗示了个体在庞大系统里的无力感,大家都一个样,都被安排了。窗户玻璃那个意象也挺妙,看似透明可以飞出去,实则撞得头破血流,就像很多无形的束缚。
❓ 结局是啥意思?就只是死了吗?
结局就是苍蝇被做成了标本,钉在了框里。但它的意义不止于此。
这个结局挺绝望的,好像怎么挣扎都没用。但也有人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想,觉得这也许在说,即便结局注定,过程里的挣扎和视角本身也有意义?当然,这是我自己瞎琢磨的。萨特那个戏剧版的《苍蝇》倒是更直接探讨自由选择和责任,但这个动画短片更含蓄,也更开放。
🏆 它凭啥得奥斯卡?好在哪儿?
首先肯定是形式太新颖了!1981年那会儿,用这种全程第一视角+主观镜头来讲故事的动画短片很少见,非常大胆。技术实现也挺厉害,那种摇晃和模糊的视觉效果,模拟苍蝇复眼的观看方式,做得挺逼真的。
但奥斯卡看上它,估计更重要的还是它背后的思想和艺术深度。它用极简的方式和很短的时间,就抛出了关于生命、自由、诱惑、体制化的大问题,让人看完不得不思考。它不是单纯的炫技或煽情,而是有哲学意味的。
🤔 个人看法与观影建议
看了好几遍这个短片,心里总是堵堵的,但又老想起来。它绝对不是一部让人轻松的片子,甚至有点“致郁”。但它的那种艺术张力和思考深度,又让人很佩服。
所以,推不推荐看呢?
✅ 如果你喜欢实验性、有深度的艺术短片,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观影体验,那它绝对是经典必看,毕竟奥斯卡认可了。
✅ 如果你对哲学隐喻、社会隐喻感兴趣,喜欢看完电影琢磨半天,那这部短片能给你很多解读空间。
❌ 但如果你只是想找部片子放松一下,或者对虫子、晃动镜头特别敏感,容易恶心头晕,那最好避开它,不然真的会难受。
小赵的最后心得:
《苍蝇》这部短片,就像一根很小的刺,扎在你心里不会很疼,但总是有个存在感。它用最卑微的生命视角,让我们换了个角度看看自己——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也像那只苍蝇,被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吸引,在一片更大的混沌里盲目地飞,却忘了危险和最终的归宿?
它可能没给出答案,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焦虑和束缚,这也许就是它的价值。好的艺术有时候不是让你舒服,而是让你清醒一下。
所以,如果你胆子大,愿意接受挑战,不妨去找来看看(B站、优酷好像有资源)。记得,看的时候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