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1991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讲的可是一个年轻女学生颂莲被迫嫁入深宅大院成为四姨太的故事。但这部电影远不止是宅斗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那些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晃眼得很,却也让人看得心里发冷。
🏮 一、红灯笼:照见的可不是喜庆
电影里,“点灯”、“灭灯”、“封灯”这套规矩,简直就是一套完整的权力话语体系。哪个太太房前挂起了红灯笼,就意味著老爷今晚在她那儿过夜,她就能享受捶脚的特殊待遇,还能在餐桌上点菜。这灯笼的光啊,照见的可不是夫妻恩爱,而是赤裸裸的权力和资源分配。
- •
为什么太太们争灯笼? 她们争的哪里是那个老头子老爷啊,争的是那点亮光背后的生存资料和那么一点点可怜的尊严感。在这深院里,没被点亮,可能就意味着被遗忘,甚至走向毁灭。
- •
红灯笼为啥让人压抑? 红色在我们这儿本来是喜庆吉利的颜色,但张艺谋愣是把它用到了极致,红得发黑,让人感觉那不是喜庆,是一种束缚,一种压迫,看得人喘不过气。
🏯 二、陈家大院:像个精致的牢笼
电影几乎所有的戏都在那个封闭的四合院里完成,这院子方方正正,跟个笼子似的。导演用镜头把这个空间拍得既规整又让人窒息,对称的构图更强化了这种压抑和秩序感。
- •
老爷为啥不露脸? 电影里有个特绝的处理,就是陈老爷从头到尾没给过正脸,要么是背影,要么是剪影,声音却无处不在。这种处理太妙了,他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成了封建权威的一个符号,一种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的压迫力量。规矩是他定的,女人们的命运全捏在他手里。
- •
女人在这院里像啥? 就像电影里说的,“在这里我们像猫像狗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她们被困在这院里,为了那点点灯笼的光亮,互相算计、争斗,人性都给磨扭曲了。
👩 三、女人们:挣扎与毁灭的悲剧群像
电影里的几位女性,性格各异,却都没逃出悲剧的宿命。
- •
颂莲(四太太,巩俐 饰):本来是个有知识的大学生,有点清高,带着点反抗意识进来的。但慢慢地,她也被这个环境同化了,甚至学会了用这里的规则去伤害别人,比如假怀孕争宠,最后在打击下疯了。她的堕落过程,看得人特别心疼。
- •
梅珊(三太太):性格比较烈,敢爱敢恨,是宅院里比较反叛的角色,甚至敢于追求婚外的情感。但她的反抗最终换来的是被“家法”处死,她的死也彻底击垮了颂莲。
- •
卓云(二太太):典型的“笑面虎”,表面和善,背地里心肠最狠毒,工于心计,很多坏事都是她挑唆的。她是那种已经被体制完全驯化,并且善于利用体制去害人的人。
- •
雁儿(丫鬟):心里做着当太太的梦,不甘心自己的身份,也因为这种不甘和怨恨,最终成了宅斗的牺牲品。
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真的让人看到在那种极端压抑的环境下,人性会被扭曲成什么样。要么在沉默中灭亡,要么在扭曲中爆发,但爆发之后呢?结局往往更惨。
🎨 四、色彩与符号:张艺谋的视觉语言
张艺谋的电影,色彩从来不只是颜色,而是重要的叙事和表意工具。
- •
红色的灯笼:前面说了,是权力和欲望的象征,也是束缚和压迫的隐喻。
- •
灰黑的院墙、蓝色的夜色:这些冷色调营造出一种深沉、压抑、阴森的氛围,和红灯笼形成强烈对比。
- •
白色的雪地:白雪本该象征纯洁,但在电影里,却成了死亡和悲凉的布景,雁儿死在雪地里,三太太被拖去处死也发生在雪天。
- •
捶脚的声音:那声音在空荡的院子里回响,听得人心里发毛,它既是诱惑,也是规训,暗示着权力对人身心的控制。
电影为啥用这么多象征手法? 张艺谋通过这种高度风格化的形式,不仅仅是讲一个悲惨的故事,更是为了营造一种整体的、令人窒息的封建礼教氛围,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种压迫感。
🤔 五、一点个人看法:我们看的是什么
看《大红灯笼高高挂》,心里头总是堵得慌。它展现的不仅是几个女人的悲剧,更是一个系统的悲剧。那个封建礼教系统,就像一部精密运转的机器,能把人性一点点磨掉,无论你是顺从还是反抗,似乎都难逃被吞噬的命运。
最让人绝望的是电影的结尾,疯了颂莲在院里游荡,而陈家大院又迎来了第五位太太。这轮回般的叙事,暗示着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重复,仿佛永远看不到头。
这部电影虽然讲的是过去的故事,但里面关于权力、人性、压迫与反抗的思考,至今还能引人深思。那个挂着红灯笼的深宅大院,何尝不是一种隐喻呢?
所以啊,看《大红灯笼高高挂》,别光盯着太太们怎么斗来斗去,得看看那背后,是什么东西在决定着她们的命运,又是什么,让那些大红灯笼,看起来既耀眼,又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