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2016年上映的电影《藩篱》🎬,这部由丹泽尔·华盛顿自导自演,并携手演技派维奥拉·戴维斯的作品,当年可是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提名,维奥拉·戴维斯还凭借此片拿到了最佳女配角奖。不过呢,这片子在观众中的口碑有点两极分化,喜欢的人夸它深刻,不喜欢的则觉得它“难看”。为啥会这样?咱们今天就来聊聊。
🔍 电影基本信息与背景
《藩篱》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同名话剧,这部话剧本身就很牛,早在1987年就获得了托尼奖和普利策戏剧奖。电影版基本沿用了2010年百老汇复排版的原班人马,丹泽尔·华盛顿和维奥拉·戴维斯都在话剧版中饰演同样的角色。
故事背景设定在1950年代的美国匹兹堡,主角特洛伊·马克森(丹泽尔·华盛顿 饰)曾是一名有天赋的棒球手,但因种族限制和个人遭遇(曾因抢劫杀人入狱15年),未能进入职业大联盟,中年后成为一名环卫工人。影片主要围绕他与妻子萝丝(维奥拉·戴维斯 饰)、儿子科里以及周围人的关系展开,探讨了梦想、家庭责任、种族隔阂以及个人与命运抗争等多重主题。
📝 叙事特点与观众争议
《藩篱》在叙事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它非常依赖对话推进剧情,场景变化很少,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特洛伊家的后院和前街。这是因为电影几乎原封不动地采用了话剧的剧本,导演丹泽尔·华盛顿有意保留了浓重的舞台剧风格。
这种处理方式,让影片的文本力量和演员的表演得到了极致展现。丹泽尔·华盛顿和维奥拉·戴维斯的几场对手戏,尤其是爆发冲突时的台词和情绪,确实堪称表演教科书级别的。但话说回来,这也带来了问题:对于更习惯电影化叙事的观众来说,138分钟里几乎全是密集的对话和有限的场景,可能会感到沉闷和难以入戏。有观点认为,导演在将话剧语言转化为电影语言方面,或许可以做得更充分一些。
🤔 核心主题探讨:“藩篱”的寓意
“藩篱”(Fences)这个片名起得特别妙,它不仅是电影中特洛伊一直说要在后院修建的实际围栏,更是一个深刻的隐喻。
1. 种族与社会的藩篱
特洛伊的人生坎坷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系统性歧视有关。他坚信自己棒球生涯受阻是因为肤色,即便当时已有黑人球员进入大联盟(如杰基·罗宾森)。这种无形的社会“藩篱” 限制了他的发展,也塑造了他对世界的看法,使他时常感到不公并充满防御性。
2. 家庭与情感的藩篱
特洛伊试图为家人提供物质保障,筑起保护的“藩篱”,但他的性格缺陷、固执、出轨行为以及对待家人的方式,又在亲人间树立起一道道情感隔阂。他反对小儿子科里打橄榄球,既是怕儿子重蹈自己覆辙受伤,或许也隐含了怕儿子成功会反衬自己失败的恐惧。他与大儿子关系疏远,对妻子造成深深伤害。他筑起的篱笆,既想保护家人免受外界伤害,却也将家人推开,孤立了自己。
3. 自我束缚的藩篱
特洛伊其实也是自己内心“藩篱”的囚徒。他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局限,总是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如种族歧视)。这种受害者心态和固执,使他难以与家人真正沟通,也阻碍了他与自我和解。电影或许暗示,有些束缚并非完全来自外部,我们也可能主动构建并守护着困住自己的藩篱。
🌟 表演与艺术价值
尽管叙事风格有争议,但《藩篱》的演员表演几乎获得了一致赞誉。
- •
丹泽尔·华盛顿 塑造的特洛伊极其复杂:他辛勤工作养家,看似负责任,却又专制、固执、出轨,用“人渣”的逻辑为自己开脱。华盛顿的表演充满了力量和矛盾感。
- •
维奥拉·戴维斯 饰演的妻子萝丝则是家庭的基石,她坚韧、包容,承受着巨大痛苦。她在得知丈夫出轨后的那段表演,绝望、愤怒、心碎的情绪层层递进,极具穿透力,堪称全片高光时刻之一,为她赢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实至名归。
影片的艺术价值在于它不回避人性的灰暗和复杂,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引发了关于责任、原谅、梦想破碎以及我们如何与自身困境共处等超越种族和时代的共鸣。它没有提供简单的善恶判断,而是呈现了生活的复杂质地。
💎 个人观点与建议
我个人觉得,《藩篱》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看的电影。它可能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愉悦的“好看”电影,它的观感有时甚至是压抑和令人不适的。但它绝对是一部有分量、值得深思的“好”电影。
如果你:
- •
是话剧爱好者,欣赏强文本和顶级戏剧表演。
- •
喜欢深度剖析人性和家庭关系的剧情片。
- •
想欣赏丹泽尔·华盛顿和维奥拉·戴维斯的精湛演技。
那么,《藩篱》会很对你胃口。
观看时可以多留意台词中的潜台词和演员细腻的微表情,这些是影片的精华所在。
当然,如果你更偏好节奏明快、视觉冲击强、场景丰富的电影,那么对《藩篱》可能会需要更多的耐心。建议看之前适当调整心理预期,把它当作一部“戏剧电影”来欣赏,或许能有更好的体验。
总的来说,《藩篱》就像一杯浓茶,初尝可能觉得苦涩,但回味起来,余味悠长,它能让人思考那些我们生活中无形中建立或面对的“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