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玛·伯格曼的《芬妮与亚历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堪称电影史上的瑰宝,这部1982年上映的影片不仅是伯格曼导演生涯的巅峰之作,更以其深刻的主题、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它获得了第5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对于初次接触伯格曼或者艺术电影的观众来说,它或许是其最“友好”且引人入胜的入门选择。这部电影透过两个孩子清澈又困惑的眼睛,凝视着成人世界的复杂、虚伪与温暖,带领我们体验一场关于家庭、信仰、死亡与艺术的宏大叙事。
🎬 故事梗概:从温馨到噩梦的童年之旅
《芬妮与亚历山大》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瑞典。影片开头描绘了艾克达家族热闹温馨的圣诞聚会,剧院经理奥斯卡、妻子爱米莉亚以及他们的孩子亚历山大和芬妮,生活在艺术与爱的氛围中。然而,父亲的突然离世,让这个家庭的欢乐戛然而止。母亲爱米莉亚在悲痛中改嫁给了表面温文尔雅、实则冷酷残暴的青年主教厄德瓦。
孩子们的生活从此天翻地覆。主教的家规严苛到不近人情,漂亮的衣服和心爱的玩具都被禁止。主教更是对敢于质疑和反抗的亚历山大施以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甚至用鞭子抽打他,并威胁要把他关进“阴森寒冷的小黑房”与老鼠为伴。这哪里还是家,分明是一座以上帝之名构筑的牢笼。最终,在祖母海伦娜的老友——犹太古董商人伊萨克的帮助下,一场奇妙的营救行动展开,孩子们才得以逃脱魔爪,重获自由。而主教的结局,则充满了因果报应的隐喻色彩。
💡 核心主题:对信仰与权威的深刻质疑
伯格曼的电影从不满足于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芬妮与亚历山大》更是其一生创作主题的集大成者。影片尖锐地批判了宗教的虚伪与权威的压迫。主教厄德瓦是这个批判的核心载体,他嘴上说着上帝的爱与真理,行为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和虐待狂。他逼迫亚历山大手按圣经起誓,暴露了其利用信仰压迫他人的本质。亚历山大与主教的冲突,不仅仅是孩子与继父的矛盾,更象征了个体自由精神对僵化专制权威的反抗。
电影也延续了伯格曼对生死恐惧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永恒追问。片中多次出现鬼魂(如亚历山大的生父奥斯卡),这些超自然元素并非为了制造恐怖,而是人物内心恐惧、思念与愧疚的外化。它们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界限,仿佛在说:那些我们深爱且失去的人,从未真正离开我们的情感世界。
👁️ 独特的视角:孩子眼中的世界
为什么选择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待这一切?因为孩童的视角最为纯净,也最为敏感。他们尚未被成人世界的规则完全同化,因此他们的观察往往更直接,更能穿透虚伪的表象。亚历山大用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感知着周围的痛苦与谎言。他甚至会“编造”遇到主教前妻鬼魂的故事,这看似荒谬的谎言,却恰恰击中了主教试图隐藏的家庭悲剧和历史罪孽,触怒了主教的神经。
有趣的是,影片名为《芬妮与亚历山大》,但妹妹芬妮的戏份在实际叙事中相对较少,尤其在剧场版中。她的存在更像是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和见证者,与更具行动力和反抗精神的亚历山大形成了一种互补。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感受体”,体验并记录着这段童年创伤。
🎭 艺术与生活:虚实交织的叙事
伯格曼一生钟情戏剧,《芬妮与亚历山大》中更是充满了戏剧与生活的互文。影片开篇就在排练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而亚历山大的遭遇——母亲在父亲死后迅速嫁给父亲的“兄弟”(在此为精神上的替代者),也隐隐与《哈姆雷特》的剧情形成对照。亚历山大自己也在恐惧中将自己代入哈姆雷特的角色,担心要为此复仇。
此外,影片的视觉风格极其鲜明。艾克达家族的场景多用温暖、饱满的红色和金色,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主教的家则被冰冷、压抑的灰色和白色笼罩,仿佛一切情感都被冻结。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不仅构建了不同的心理空间,也直观地表达了美与丑、善与恶、自由与压抑的对立。
❤️ 最终的和解与希望
尽管经历了磨难,但《芬妮与亚历山大》的结尾并不同于伯格曼许多其他作品的冷峻,它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平和、温馨与希望。家族再次团聚,祖母海伦娜朗读着剧本:“万事皆有可能,时间、空间并不存在,在现实脆弱的框架之下,想象如纺线,交织着新的图案。”这句话仿佛打开了所有可能的未来,寓意着想象力与艺术能够超越现实的残酷,带来治愈与新生的力量。
爱,尤其是家庭之爱,最终成为了治愈创伤的良药。尽管这个家庭成员各异,各有缺点和烦恼,但在关键时刻,他们之间的纽带提供了支持和庇护。这种爱不是完美的,但它是真实的,足以对抗世界冰冷的恶意。
🤔 观影小贴士:给新手的建议
如果你打算观看这部杰作,这里有一些小建议:
- •
版本选择:影片有188分钟的剧场版和312分钟的电视版(通常称为导演剪辑版)两个主要版本。对于新手而言,188分钟的剧场版叙事更紧凑,易于入门。若你看完后深感兴趣,5小时的电视版能让你更深入地沉浸于伯格曼精心构建的每一个细节和情绪中。
- •
耐心观看:影片前半部分节奏相对平缓,致力于铺垫人物关系和家庭氛围,像一幅慢慢展开的油画,需要一点耐心。后半部分的魔幻现实主义和戏剧冲突会更加明显。
- •
关注细节:不要错过精美的构图、富有象征意义的布景和道具(如木偶、镜子),以及灯光和色彩如何悄然影响你的情绪。
伯格曼曾表示,亚历山大是他自己的分身。他通过这个角色,将自己对童年、家庭、宗教以及艺术本身的思考全部倾注其中。这使得《芬妮与亚历山大》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份珍贵的人类情感档案。
我们或许都能在亚历山大身上看到自己的一部分——那个曾经对世界充满疑惑、试图反抗不公、最终在爱与艺术中找到慰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