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公牛》影评:如何从自我毁灭走向救赎,为什么德尼罗的表演被称为方法派典范

有时候吧,我觉得看电影就像在照镜子🪞,特别是看到《愤怒的公牛》里的杰克·拉莫塔。这哥们儿在拳台上是头无人能挡的野兽,拳头又快又狠,人送外号“愤怒的公牛”。但台下呢?他疑神疑鬼,对老婆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对亲弟弟也挥拳头。这种分裂,看着真叫人憋得慌,但又莫名熟悉——我们心里难道没住着这样一头时而愤怒、时而懊悔的公牛吗?

💡 公牛的力量与毁灭

拉莫塔这头“公牛”的力量,在拳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里那些拳击场面,拍得是真带劲!马丁·斯科塞斯把摄影机直接摆上拳台,慢镜头、特写镜头跟着拳头走,汗水血沫横飞,配上那种拳拳到肉的音效(据说音效师甚至用了砸香瓜和机关枪的声音来制造效果),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他靠着这身蛮力和不服输的劲儿,一步步打到了拳王宝座。

但问题就在于,他下了台也不知道怎么关上这“愤怒的开关”❌。他怀疑妻子不忠,毫无理由地嫉妒,把身边爱他的人都推开了。他用毁灭对手的方式毁灭别人,又用暴饮暴食、向黑帮低头的方式毁灭自己。这或许说明,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自己心里那头失控的野兽。

🤔 他到底是不是个混蛋?

说实话,第一次看这片子,我挺困惑的。拉莫塔绝对算不上个“好人”,他自私、多疑、暴力,很多时候真让人喜欢不起来。但罗伯特·德尼罗的演技又让你恨他不起来。你会看到他道歉时眼里的懊悔,看到他被迫向黑手党低头时的屈辱,看到他输掉比赛后像孩子一样痛哭。

这种复杂性,让拉莫塔像个真实的“人”。他坏,但不是彻头彻尾的坏;他渴望爱,却又用最糟糕的方式表达。电影没有刻意给他洗白,只是把他所有的好与坏、光明与阴暗,都摊开了给你看。这大概就是经典角色的魅力——让你忍不住骂他,又忍不住为他叹气。

🧐 镜子里的救赎

电影最妙的一笔,我觉得是结尾。多年后,拉莫塔早已不是拳王,他身材发福,在一个夜总会里当脱口秀主持人,对着镜子排练。他念叨着《码头风云》的台词:“我本可以有所作为”、“面对现实吧,这是你的错。”

这幕特别有味道。​​镜子​​在这里像是他自我审视的工具。他终于不再把怒火投向别人,而是开始回头审视自己。虽然他还在念叨着过去的辉煌,不甘心“我就这样了”,但他也似乎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搞成这个样子,自己有很大的责任。

这种救赎,不像很多电影里演的那样,主角瞬间幡然醒悟、脱胎换骨。拉莫塔的救赎更像我们普通人的状态:​​背负着自己的黑暗面继续生活,学会了“握刀而不伤”​​——我的刀刃依旧锋利,但我已经学会了如何握住它,不再轻易伤害自己和他人。片尾引用的圣经句子:“我曾经眼瞎,现在我重见光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他看清了自己,这就是救赎的开始。

🎬 德尼罗:戏疯子是怎么炼成的

说到这片,绝对不能跳过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这家伙真是为了角色豁得出去!听说他为了真实演出拳手状态,真的去参加了三场职业拳击赛,还赢了两场。更夸张的是,为了演中年发福的拉莫塔,他在短短40天里疯狂增重了60磅(差不多27公斤)!这种拼劲,真是方法派表演的极致了。

也正是这种付出,让他演活了拉莫塔各个阶段的状态——青年时的锋芒,巅峰时的偏执,堕落时的颓废,以及最后那种与自我和解的平静。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让你觉得他就是那个人。这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杯,他拿得一点不掺水。

📝 一点个人感想

《愤怒的公牛》不像《洛奇》那样热血励志,也不像《百万美元宝贝》那样温情催泪。它有点沉,甚至有点压抑,但它给你的那种​​震撼和后劲儿,却持续得很久​​。它让你看到一个强者如何被自己的愤怒吞噬,又如何在废墟里一点点把自己拼凑回来。

马丁·斯科塞斯在这部电影里,塞进了很多他对人性的观察。拉莫塔的故事或许离我们很远,但他内心的挣扎——​​关于尊严、妥协、怀疑和自我原谅​​——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一些。这头“公牛”最终学会的,或许不是如何打赢每一场架,而是如何与自己体内的另一头公牛和平共处。

​看完电影,我偶尔也会想,自己生命里那些愤怒和不服输,是推着我往前走,还是在不知不觉中伤到了身边的人?​​ 具体答案我也说不好,但能开始这么想,大概就是一种进步吧。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