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Citizen Kane)在影迷和评论家心中有着近乎神话般的地位🤯,常年霸占各种“影史最佳”榜单头把交椅。但为啥这部1941年的老电影能这么牛?它讲的到底是个啥故事?“玫瑰花蕾”又是啥意思?今天咱就好好唠唠这部电影。
🔥 为啥它被誉为“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
说到《公民凯恩》,最常听到的就是它“革新了电影语言”。这话听起来挺玄乎,但简单理解就是:它用了好多以前电影基本没怎么用过或者没玩得这么溜的讲故事和拍摄手法,这些手法后来成了无数电影的标配。
1. 叙事结构玩出花🌊
这片子没按常规套路,用时间顺序讲报业大亨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一生。而是通过一个记者寻找凯恩临终遗言“玫瑰花蕾”含义的过程,让五个与他关系密切的人(同事、朋友、妻子、管家等)分别回忆他。这些回忆碎片🧩拼凑出凯恩的一生,但每个叙述者都带着自己的主观色彩,使得凯恩的形象复杂又多面。这种多视角的非线性叙事,在当时是大胆的创新,让故事更有层次和思考空间。
2. 镜头语言的大师级运用🎥
导演奥逊·威尔斯和摄影师格雷格·托兰德在这片里搞了不少“神操作”:
- •
景深镜头:好多画面里,前景、中景和背景的信息都非常清晰,观众可以自己选择看哪里,信息量超大。比如小凯恩在雪地里玩,同时屋内母亲和银行家在决定他命运的经典镜头。
- •
低角度仰拍:经常压低机位,甚至拍到了天花板,这种构图增强了人物的压迫感和空间的真实感。
- •
蒙太奇叙事:用一组快速切换的镜头浓缩时间。最经典的是那组早餐桌镜头,几分钟就展现了凯恩和第一任妻子从亲密到冷漠的九年婚姻变化。
3. 灯光和声音不只是辅助💡🔊
灯光跟着凯恩的心态和年龄变。年轻得意时光线明亮;年老孤僻时,脸上常是高反差的阴影,暗示他性格的复杂和内心的矛盾。声音运用上也极具创意,比如用声音来连接不同的时空场景。
——————————————————————————————
❓ “玫瑰花蕾”到底是个啥?
这是贯穿全片的麦高芬(MacGuffin),记者折腾了半天,最后发现是凯恩小时候玩的雪橇上的名字。这个象征物意味着啥?普遍认为,它代表凯恩失去的纯真童年和无法挽回的简单快乐。凯恩一生追逐财富、权力和名声,但临死前念念不忘的,却是象征最初那份纯粹快乐的小雪橇。这让他庞大的野心和最终的孤独形成了强烈对比,挺悲剧的。
——————————————————————————————
🤔 这片子到底想表达啥?主题是啥?
《公民凯恩》远不止讲一个有钱人的生平。它深刻探讨了:
- •
人性的复杂与孤独:凯恩这个人,你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很难定义。他既有理想主义的一面,也有专横、自私的一面。影片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多面、立体甚至矛盾的人。他坐拥一切,但最终身边空无一人,揭示了物质成功与情感满足之间的巨大鸿沟。
- •
对“美国梦”的反思:凯恩白手起家(虽然实际是继承了金矿),成为报业巨头,看似实现了美国梦,但他的故事也批判了无限膨胀的欲望和权力如何异化一个人,以及这种成功背后的虚无感。
- •
记忆的主观性:电影告诉你,想通过别人的回忆完全了解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的讲述都受自身立场和情感影响。
——————————————————————————————
🎭 奥逊·威尔斯:天才的诞生与遗憾
拍《公民凯恩》时,奥逊·威尔斯才25岁!这片是他的电影处女作,他却身兼导演、制片、编剧、主演数职,拥有惊人的创作控制权,这在好莱坞黄金时代极其罕见。影片有以当时报业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为原型的嫌疑,上映过程还遭遇了阻力。尽管在奥斯卡上仅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了9项),但时间的沉淀最终确立了它无与伦比的地位。遗憾的是,威尔斯后来的导演生涯因与好莱坞体系的种种摩擦而变得坎坷,他再也没能获得如《公民凯恩》那样充分的创作自由,这部杰作几乎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与绝响。
——————————————————————————————
💎 一点个人看法和观影小贴士
《公民凯恩》在技术和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上,是毋庸置疑的满分💯。但从普通观众角度看,它的叙事节奏和黑白画面可能需要对经典电影有一定兴趣和耐心才能沉浸进去。它更像需要你仔细品读的书,而非轻松消遣的爆米花电影。
如果想看这部经典,建议:
- •
找个能专心的时间,避免被打断。
- •
留意它的镜头运用和构图,试着理解导演想通过画面传递的信息。
- •
不要过于纠结“玫瑰花蕾”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思考它的象征意义。
- •
️看完后可以读一些影评或解析,能帮你发现很多自己可能没留意到的细节和深意。
《公民凯恩》的伟大,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边界。它告诉我们,电影不仅可以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更可以像文学、绘画一样,拥有复杂的结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是一座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去探索影像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