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关于我妈的一切》时,我邻座的姑娘从中间哭到结尾,抽纸的声音就没停过。这电影确实“好哭”,但擦干眼泪后,心里总有点说不清的别扭🤔。好像那些眼泪,是被精心设计好的流程引导出来的,而不是自然而然涌出来的。
✨ 一、妈妈的面孔,熟悉又遥远
徐帆演的季佩珍,太像我们很多人记忆里的妈妈了。她忙忙叨叨,是家的绝对中心,手忙脚乱却又能维持着某种井井有条。她会突袭你的生活空间,翻看你的手机,甚至检查垃圾桶,用“为你好”的名义行“控制之实”。这种爱,让人窒息,又让人依赖。
电影想让咱们看到的,是一个奉献一生的母亲。她曾是很有前途的科研人员,能去南极那种🚢。但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成了地理老师。这种牺牲,被描绘得无比伟大,但细想一下,或许也暗示了某种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隐性期待——成为母亲,就意味着必要的放弃?
🌈 二、眼泪之下,藏着未说透的真实
电影后半段,妈妈病了。绝症像一把快刀,突然斩断了之前所有的拧巴和纠缠。女儿“一夜长大”,丈夫振作起来,不争气的弟弟也浪子回头…所有矛盾,似乎都因为“她要死了”这个理由,得到了和解。
但这或许正是让人感觉有点“渣”的地方。它用死亡的巨大阴影,掩盖了生活中那些真正复杂、细碎、需要日日磨合的矛盾。生活中问题的解决, rarely 这么具有戏剧性。我们哭,是因为我们共情了失去,但这份感动,是否也多少绑架了我们的思考?
影评人闵思嘉说,电影里所有情节都在逼观众哭,但绝症并没有真正推动家庭矛盾,人物情感在故事逻辑里有点失效。
👩 三、妈妈,首先应该是她自己
季佩珍很“完美”,完美地付出,完美地包容,甚至很少看到她愤怒、害怕或失控。这让她像上一个时代的母亲形象——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女性通过极致的牺牲和奉献来体现母性。
但现在的妈妈们呢?她们或许更像《盛夏未来》里郝蕾演的那个妈,会偷偷谈恋爱,有自己的欲望和按捺不住的心情。母性伟大,但母亲首先是个鲜活的人。“我最讨厌人们讲小孩是我最好的作品,我不过是小孩来到这个世界的管道。”这句话,或许能给妈妈们松绑。
电影里,妈妈的故事,其实大多是从女儿的视角看的。我们通过女儿的眼睛,去回看、去怀念、去愧疚。这当然容易让年轻观众代入,但这也决定了,我们看到的“妈妈”,可能永远只是“作为母亲的她”,而不是“她本身”。她内心的风暴,她的梦想与挣扎,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真正知晓。具体到一个女人内心的完整风暴,电影或许也只触碰了冰山之尖。
💔 四、那些电影没完全说透的事
《关于我妈的一切》改编自韩国电影《世上最美的离别》。本土化做得不错,比如加入了母亲和舅舅那条很“中国式家庭”的线——长姐如母,一生为不争气的弟弟操心。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情节为了戏剧冲突,跳出了生活逻辑。比如弟弟来要钱闹得不可开交时,所有人突然因为电视里一则南极科考新闻就安静了,只为呼应妈妈曾经的梦想。这种刻意,瞬间就让人出戏。
电影最终,女儿小美替母亲去了南极,替她完成了梦想。 这是一种纪念,很温暖。但逝者已矣,生者的代偿,终究是生者的慰藉。母亲的梦想,终究是陨落在了她自己的时代里。
❤️ 五、抛开一切,我们为何仍被触动?
尽管有各种不完美,我们还是会哭。因为“母亲”这个词,太容易戳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让我们想起那个或许啰嗦、或许固执,但永远把我们放在第一位的女人。
电影最后,爸爸回答会在哪些时刻想起妈妈:“在每一个吃到好吃的、吃到难吃的东西的时刻,在每一个入睡和醒来的时刻……”这些生活最细碎的细节,才是失去至亲后,最真实的疼痛。 这种洞察,足够动人。
💎 写在最后
《关于我妈的一切》像一杯浓度很高的糖水,甜得发腻,甚至有点齁,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提供了瞬间的情感冲击。它让我们哭,也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母亲、母爱,以及那些习以为常的奉献。
它或许没能完全讲好“妈妈的一切”,但它让我们开始试着去理解,去回想,去珍惜。看完电影,给你妈打个电话吧🗣️。不用说什么肉麻的话,聊聊晚饭吃了啥,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