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之地》(La La Land)这部由达米恩·查泽雷执导,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主演的歌舞片,自上映以来便收获了巨大关注。它不仅在各大电影节上斩获殊荣,更在观众心中激起了关于梦想、爱情与现实的涟漪。今天云哥就带大家细细品味这部作品,聊聊它为何值得一看,以及那些可能被你忽略的细节🔍。
🎬 故事内核:梦想与现实的温柔碰撞
影片讲述了一位执着于传统爵士乐的钢琴家塞巴斯蒂安(瑞恩·高斯林 饰)与怀揣演员梦的米娅(艾玛·斯通 饰)在洛杉矶相遇、相爱,却又在追梦途中面临现实抉择的故事。
电影巧妙地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结构叙事,暗示着梦想与爱情的发展阶段。许多观众期待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影片却给出了一个更为现实和深刻的答案:那些曾经的执着,在重逢时或许只能化作相视一笑的释然。导演并没有刻意追求团圆,而是让主角们“历经琢磨,冷静坦然地望见和接受了自己的人生”。这种对梦想的坚持与对现实的妥协之间的张力,正是影片最打动人的地方之一。
✨ 视听盛宴:致敬黄金时代的浪漫情怀
《啦啦之地》是一部向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深情致敬的作品。其片名“LA LA LAND”本身就是美国俚语中对洛杉矶的别称,同时也指代一种“只能存在于自己想象中的虚幻世界”,这与影片结尾的蒙太奇和整个故事的核心完美呼应。
影片在视听语言上极尽浪漫🌃。从开场高速公路上令人惊艳的群舞,到格里菲斯天文台星空下的翩翩起舞,再到片尾那段改写人生的蒙太奇,许多场景都旨在向经典电影致敬。例如:
- •
开场的公路舞让人联想到《柳媚花娇》;
- •
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在山顶的双人舞借鉴了《随我婆娑》中的舞步;
- •
两人在格里菲斯天文台的星空共舞,灵感来源于《甜姐儿》和《红磨坊》;
- •
片尾的蒙太奇则再现了《百老汇旋律1940》的经典镜头。
此外,影片的服装配色、灯光运用以及音乐都极具匠心。许多歌舞片段的配乐甚至在当年录制《雨中曲》的同一个录音室完成,以最大程度保留音色的真实感。
🔍 细品隐藏彩蛋:洛杉矶才是真正的主角?
除了显而易见的致敬,影片还埋藏了不少值得影迷挖掘的彩蛋。有影评认为,洛杉矶(LA)或许是这部电影中“最好的角色”。导演通过城市的街道、公路、栈桥和晚霞,任性又深情地表演,展现了LA除却纸醉金迷之外的清新可亲的一面,某种程度上甚至丰满了主角的形象。
女主角米娅的房间布景也暗藏玄机,墙上的海报如《黑猫》(1941)、《勇气》(1927)、《野百合》(1924)等,都是对老电影的致敬,细心的影迷可以从中窥见米娅的性格和审美取向。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卡萨布兰卡》也是一个重要线索。米娅因其偶像英格丽·褒曼主演了该片而选择在其取景地对面的咖啡馆打工,而她与塞巴斯蒂安的初次相遇,也巧妙地呼应了《卡萨布兰卡》中的经典台词:“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酒馆。”
💡 观影心得与建议
《啦啦之地》并非一部完美的神作。有观众觉得其歌舞段落有时会让人感到“些许生硬和别扭”,或认为其中段部分节奏稍显平缓。但它的魅力在于其纯粹与平实,在于它用最浪漫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最现实的故事,引发了无数人对自身梦想与爱情的审视。
如果你打算观看这部电影,云哥建议:
- 1.
调整预期:不要抱着看一部传统爱情喜剧的心态去。它更像是一封写给梦想和好莱坞的情书,甜蜜中带着苦涩。
- 2.
尝试投入:试着享受歌舞片段,它们是叙事和抒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唱歌跳舞”。
- 3.
留意细节:如果对经典好莱坞电影有所了解,会发现更多的乐趣。当然,即便不了解,也能被其情感内核所打动。
- 4.
看完结尾:影片最后十分钟的蒙太奇是点睛之笔,千万不要错过。
总而言之,《啦啦之地》是一部需要静心品味的电影。它用炫目的技巧包裹了一个关于选择与遗憾的内核,提醒我们珍惜那些曾为梦想拼搏、为爱情心动的时光。或许,最好的结局并非执子之手,而是我曾在你追逐梦想的路上,为你鼓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