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下》影评,为何口碑两极,删减了什么,女性主义表达在哪

你是不是也好奇,这部让索菲亚·科波拉拿下​​戛纳最佳导演奖​​的《牡丹花下》,为啥有人夸它是“2017年最美的电影”🎬,也有人吐槽它“娇艳欲滴却又愚蠢至极”?🤔 它和原版到底有啥不同,所谓的女性视角又高级在哪?今天咱们就一起聊聊这部争议不小的作品。

► 故事讲了个啥?简单却不简单

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那会儿,一个北方伤兵(科林·法瑞尔 饰)被一个小女孩捡到,带回了与世隔绝的南方女子学校。这个男人的出现,就像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池塘💧,让学校里从校长(妮可·基德曼 饰)、老师(克尔斯滕·邓斯特 饰)到女学生们的心思都活络了起来。

剧情听起来不复杂,甚至有点老套,但电影的看点不在于情节多曲折,而在于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感和暧昧情绪​​。导演索菲亚·科波拉有意淡化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外部冲突,把几乎所有戏份都压缩在学校这个封闭空间里,聚焦于人物间细腻的互动和微妙的心理变化。


► 美的像画,但就只是美吗?

必须得说,这部电影的​​画面质感是真的绝​​!👏 很多影评都夸它摄影、构图、服装、布光堪称教科书级别,低照度的光线处理配合胶片质感,营造出一种​​古典油画的朦胧氤氲感​​。尤其是那场著名的晚餐戏,全程用烛光自然照明,光影摇曳,把那种暧昧和暗流涌动的气氛直接拉满。

但这种极致的形式美也成了争议的焦点。喜欢的人觉得这种美本身就足以构成一种独特的电影语言;但批评的人则认为,电影​​过分追求形式感​​,导致故事本身显得空洞苍白,人物也像是为了构图服务的“纸片人”,缺乏内在的动机和血肉。


► 和原版比,到底改了啥?

索菲亚·科波拉这次是翻拍,她确实对原著和1971年老版做了不少大刀阔斧的删改。

  • ​删角色也删支线​​:比如老版中很重要的​​黑人女奴角色被完全删掉了​​,连带关于种族问题的探讨也一并移除。一些可能增强戏剧冲突的情节,比如南方军人骚扰学校的桥段也被拿掉了。

  • ​叙事更含蓄​​:老版可能会用画外音、闪回等更直白的方式表现人物欲望,而新版则​​更依赖演员的表演和氛围的营造​​,情绪表达非常内敛。

这么改的目的,看来是为了​​更集中地探讨核心主题​​:一个闯入的男性如何扰乱一个封闭的女性社群,以及女性自身的复杂心理。但这种“删繁就简”也牺牲了原版中可能存在的更丰富的社会和历史维度,这让一些期待看到更强烈戏剧冲突的观众感到失望。


► 所谓的“女性视角”,到底怎么看?

这是影片宣传和讨论的核心。索菲亚·科波拉试图通过她的处理,赋予这个故事新的解读空间。

《牡丹花下》影评,为何口碑两极,删减了什么,女性主义表达在哪

影片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一个女性世界的运作规则​​以及它如何被男性打破。在学校里,玛莎校长用一套规则维持着秩序和权威。伤兵迈克伯尼的到来,用他的男性魅力和花言巧语,​​不仅激起了女性们的欲望,更挑起了她们之间的嫉妒和竞争​​,从而瓦解了原有的平衡。

电影后半段,当女性们从对男性的迷恋幻想中清醒,意识到威胁,并最终​​联合起来反抗时​​,常被解读为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击。尤其是玛莎校长果断为伤兵截肢的举动,被很多影评视为一种对男性气概的“阉割”隐喻,象征着女性重新夺回主导权。

《牡丹花下》影评,为何口碑两极,删减了什么,女性主义表达在哪

但话说回来,这种女性主义的表达似乎也有些暧昧和局限。影片或许更多地是​​呈现了女性群体的复杂心理​​——既有欲望和嫉妒,也有团结和自救,而非非简单地歌颂女性力量。


► 我的个人看法和观影建议

我个人觉得,《牡丹花下》就像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它的价值可能需要你换个角度和心态去欣赏。它可能不适合抱着看一个强情节、强冲突故事期待的观众,因为它更侧重于营造一种情绪和氛围,捕捉一种微妙的心理状态。

从技术层面,它的摄影、美术和表演(尤其几位女演员的眼神戏)都值得细细品味。至于所谓的“女性主义表达”,或许可以不必过于纠结它是否足够“正确”或“激进”,而是感受它如何​​呈现了特定环境下女性情感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想看一个故事性强、冲突激烈的电影,那这部可能会让你觉得沉闷;但如果你不介意形式感强、节奏舒缓,愿意沉浸其中感受那种压抑、暧昧和暗流涌动的情绪,那么《牡丹花下》可能会给你带来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不妨找一个安静的时间,放松心情,或许就能感受到它的特别之处。

《牡丹花下》影评,为何口碑两极,删减了什么,女性主义表达在哪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