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白金龙》,想知道第一部粤语有声片是怎么诞生的?薛觉先表演有多厉害?

​影迷小糊涂​​:😵 最近对老电影感兴趣,看了1933年的《白金龙》,说实话又新奇又有点懵… 这片子为啥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粤语有声电影​​?薛觉先又是何许人也,怎么既唱粤剧又拍电影,还被叫做"万能老倌"?

​资深影史爱好者老王​​:哎你这问题可问到点子上了!《白金龙》可不是一部普通的黑白老电影,它可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33年由邵氏兄弟的上海天一公司和薛觉先的南方公司合作拍摄,它第一次让观众在银幕上听到粤语对白和粤剧唱段,真正实现了"有得睇、有得听"。在这之前所谓的粤剧电影都是默片,或者只有音乐伴奏,演员张嘴但没声音,观众只能看字幕猜剧情。

​粤剧研究者小琳​​:我补充一下哈~薛觉先确实是位传奇人物。他1904年生于香港,原本在粤剧界就很有名了,被称为"万能老倌"是因为他​​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都能演​​,而且演啥像啥。他不仅粤剧唱得好,还很有商业头脑,很早就意识到电影这种新媒体的潜力。


​影迷大坤​​:那《白金龙》讲的是个什么故事啊?听说还是从外国电影改过来的?

​电影史达人阿哲​​:对的!这部电影改编自薛觉先的同名粤剧,而粤剧本身又是改编自1926年的好莱坞电影《郡主与侍者》(The Grand Duchess and the Waiter)。故事讲的是富家公子白金龙(薛觉先饰)爱上张玉娘(薛觉先夫人唐雪卿饰),为了追她​​假扮成侍应生接近她​​,后来又从坏人手里英雄救美的爱情故事。这种"西装粤剧"在当时很新鲜,让看惯了传统古装戏的观众眼前一亮😄。


​用户"老广州"分享​​:我爷爷以前跟我说过,当年《白金龙》上映时火爆得不得了!香港公映一个月观众就达10万人次,这在1933年可是个天文数字。而且你知道吗,当时看一场真正的粤剧演出要6角到3元,但看电影只需要3角到1元,所以​​普通老百姓都看得起​​,真的是"穷人的娱乐"。我爷爷就是那时候成了薛觉先的粉丝,还学他唱粤剧呢!


​电影文化研究者薇薇​​:《白金龙》的成功其实​​离不开邵逸夫的商业眼光和薛觉先的艺术创新​​的结合。邵氏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薛觉先提供剧本版权和演员,这种合作模式在当时很新潮。电影上映后红遍粤港沪三地,还在南洋及欧美取得很好的票房,让邵氏兄弟看到了粤语电影的潜力,这才南下香港致力于拍摄更多粤剧电影。

​遗憾​​的是,《白金龙》的电影底片在1935年6月香港天一制片厂的一次火灾中被烧毁了。所以我们现在看不到原版了,只能通过文字资料和剧照来想象当年的风采。


​影迷小陈​​:啊?那太可惜了!不过我记得好像后来有什么《续白金龙》《新白金龙》?

​老电影收藏家周哥​​:是的,因为《白金龙》太成功了,1937年到1954年间出现了​​多个版本的续集​​,比如1937年的《续白金龙》、1947年的《新白金龙》、1951年的《红白金龙》等。其中《红白金龙》情节曲折跌宕,分上下集上映,制作较为细致。这个版本的男主角依然是薛觉先,女主角换成了红线女,还有吴楚帆、张活游、白燕等明星参演。


​影视博主卡卡​​:我觉得《白金龙》最厉害的是它对整个粤语电影产业的影响。它成功后,​​大批粤剧电影开始出现​​,薛觉先又出演了《俏郎君》、《姑缘嫂劫》、《胡不归》,马师曾出演了《野花香》、《斗气姑爷》等粤剧电影,白驹荣、罗品超等名伶也纷纷"触电"。这些电影不仅改编自粤剧故事,还注重展示粤剧的唱腔、身段等表演艺术,甚至为名伶度身定造,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名伶表演影像。


​💡 观看建议与个人心得​

如果你对​​早期中国电影​​或​​粤剧历史​​感兴趣,《白金龙》绝对是部值得了解的开山之作。虽然影片底片已毁,但我们仍可以通过相关文献和后续版本感受它的影响力。

  • ​拓展观看​​:如果想了解薛觉先的艺术成就,可以查找他主演的其他粤剧电影,如《姑缘嫂劫》、《胡不归》等。

  • ​关注时代背景​​:欣赏《白金龙》最好能放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解。那是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过渡期,也是上海和香港双城电影文化交流密切的时期。

  • ​思考文化意义​​:《白金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展示了粤语表演艺术与新兴电影技术的结合,也反映了当时粤语受众的娱乐需求和审美趣味。

​最后想说​​,《白金龙》就像一颗璀璨的文化钻石💎,虽然原始胶片已失,但其历史光芒和开创性价值仍在电影长河中闪耀。它提醒我们,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记录时代、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