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部四个小时的电影,讲的还是个少年杀人的故事,怎么就成了华语电影巅峰?🤔 很多人冲着“杀人事件”这噱头去看,结果发现根本不是那种刺激的犯罪片,反而闷得慌,但看完心里又堵得不行,老想着里头的人和事。云哥当年看也是这感觉,后来细琢磨才发现,杨德昌导演压根不是在讲一个简单的杀人案,他是在用手术刀剖开整个时代的肚子给你看啊。
💡 电影到底讲了啥?为什么说它不只是个情杀故事?
片子很长,简单说就是60年代台北,建中夜间部学生小四,本来是个老实的好学生,喜欢上一个叫小明的女孩。但小明因为家庭环境不好,活得特别现实,周旋于好几个男生之间。小四呢,则是个认死理的理想派,他觉得小明这样不对,想“救”她。最后在牯岭街,几句话说崩了,小四拿刀捅死了小明。听起来是个因爱生恨的故事?但为啥这电影能琢磨这么久?
因为它背后是一张巨大的时代网。小四的家庭、学校、身边的帮派,没一个是正常的。他爸爸是那种特正直的知识分子,但被警备总部抓去审了一通后,整个人都垮了,变得疑神疑鬼。你想啊,家里最大的靠山倒了,小四心里的世界也跟着塌了一角。学校也不是啥好地方,教导主任根本不在乎真相,随便就给学生记过。外面呢,“小公园”和“217”眷村帮派天天打来打去。小四就活在这个烂掉的环境里,他那么坚持“对”的事情,反而显得特别傻,特别孤立。
🌀 小四和小明,到底谁错了?
看电影的时候,很多人会吵,觉得小明“绿茶”,或者小四“太极端”。但杨德昌好像也没想简单地说谁对谁错。
小明有她的难处。她爸没了,妈妈有哮喘,母女俩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过日子。她对小四说:“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这不是她冷漠,是她早早被生活磨得认命了。对她来说,活着、有依靠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她从一个男生身边到另一个男生身边。
小四呢,他受不了这个。他喜欢小明的清纯,觉得她不该是这样的人。他吼小明:“你没有出息!”其实他是在跟自己较劲,跟他看到的这个肮脏又无法改变的世界较劲。小明就是他眼里这个世界的化身,他捅向小明的刀,也是捅向这个让他绝望的世界。两个人其实都是时代的受害者,一个选择妥协,一个选择毁灭性的反抗,最后撞在一起,碎了。
🤯 电影里那些符号,到底有啥深意?
杨德昌的电影里,没啥东西是多余的,好多物件儿都藏着意思。
- •
手电筒🔦:这东西老出现。最开始是小四和小猫王从电影片场顺来的,后来在帮派血洗台球厅那种黑暗暴力场面里,只有手电筒的光晃来晃去。它像是一点点微弱、摇摆的理想之光,想照亮黑暗,但根本照不亮,反而更显得周围黑得吓人。
- •
《战争与和平》:帮派老大哈尼,一个挺传奇的人物,他崇拜这本书里的皮埃尔,觉得一个人去堵拿破仑是件特牛逼的事。这书象征着他那种浪漫又悲壮的理想主义,结果他最后真像皮埃尔一样,傻乎乎地一个人去挑战217帮,被暗算推到了车底下。他的死,好像早就注定了。
- •
猫王的歌《A Brighter Summer Day》:这甚至是电影的英文名。电影里少年们都听猫王,模仿美国文化。但这首歌名“一个更明亮的夏日”,和电影里灰暗压抑的色调一对比,显得特别讽刺。他们哪有啥明亮的夏日,他们的青春是闷热、压抑、没有出路的。
🌪️ 时代的锅,到底该怎么背?
电影花了巨大篇幅去描绘1960年代的台湾。国民党败退过去没多久,“白色恐怖”的政治高压笼罩着所有人。大人们活得提心吊胆,动不动就因为政治问题被调查,就像小四他爸。
外省人和本省人之间也有隔阂。那些随国民党迁台的人,住在眷村里,心里想着“反攻大陆”,但眼看没希望了,变得特别失落和焦虑。他们的孩子,像小四、哈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大人世界的崩溃,直接压到了少年身上。学校根本教不了他们怎么做人,只会用权威压人。他们只能自己结成帮派,寻找一点归属感和安全感,用他们那套扭曲的“江湖义气”来应对世界。
所以小四的悲剧,绝对不只是他个人的性格悲剧。是整个时代的压抑、家庭的崩溃、学校和社会的不公,一层一层把他逼到了牯岭街上。他手里的刀,是整个时代共同铸成的。
✨ 看完电影,我们能得到点啥?
《牯岭街》看了确实让人难受,但它的伟大就在于这种“难受”。它逼着我们去看青春的不只是灿烂,还有残酷;去思考个人在巨大时代洪流里的无奈和挣扎;去警惕那些看似“正常”的规则和权威,是怎么一步步把一个人毁掉的。
最后小猫王录了磁带想送给监狱里的小四,却被警察随手丢进垃圾桶。这个镜头太绝望了。那磁带可能代表着最后一点纯真和关心,但成人世界冷漠地把它丢弃了,根本不在乎。这或许就是杨德昌最想说的:我们对他人困境的冷漠,有时比暴力更可怕。
所以啊,看《牯岭街》,
它提醒我们
哪怕世界再冷
也试着去理解
而不是审判
每一个看似“出格”的灵魂
他们的故事
或许都和我们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