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2012版《安娜·卡列尼娜》,为啥都说安娜是自作自受?

刚刷完2012版《安娜·卡列尼娜》,心里堵得慌💔。论坛里吵翻了天,有人说安娜是勇敢追爱的女性先驱,有人骂她自私作死抛夫弃子。今天咱就扒一扒,这位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出轨人妻”,到底值不值得同情?

​🔥一、用户搜索“《安娜·卡列尼娜》影评”的需求比较贴近​

很多人搜这片子,表面是想看影评,其实心里憋着几个问题:​​安娜为啥非要出轨?卡列宁是不是活该?电影和原著差别大吗?2012版值不值得看?​​ 尤其是Joe Wright导演这版,用舞台剧手法拍,炫是炫,但争议也大——有人说创新,有人骂瞎搞。


​💬网友“莫斯科夜雪”问:安娜到底图啥?爱情脑上身?​

​👉网友“托翁小迷弟”答:​

兄弟,这事得掰开看!安娜嫁卡列宁时才18岁,老头子是政府高官,冷静到冷酷🥶。婚姻对她就是“镀金笼子”——有钱有地位,但没温度。直到遇上军官渥伦斯基,年轻热血,直接把她死水般的生活搅炸了。

但你说纯恋爱脑?也不是。​​安娜的悲剧在于她想要太多​​:既要激情爱情,又舍不得儿子谢廖沙;既恨上流社会虚伪,又贪恋它的光环。最后两头空🕳️。电影里凯拉·奈特莉演疯癫感绝了,但原著党吐槽她把安娜演得太“作”,少了点贵妇的沉郁。


​💬网友“文学系辣妹”问:卡列宁真那么讨厌?绿帽活菩萨?​

​👉网友“裘德洛颜值粉”答:​

嗐!裘德洛演的卡列宁简直是颠覆!书里他更冷漠伪善,电影却给了他人性高光——发现老婆出轨后,他先想的是“别毁了这个家”,甚至同意离婚成全她。

但​​这种“忍”反而更折磨安娜​​!他越体面,越衬得她疯狂狼狈。卡列宁代表的是沙俄那套冰冷秩序,而安娜是想撞碎秩序的人。他俩本质是制度 vs 人性的互害。


​💬网友“导演我服你”问:舞台剧风格是不是装过头了?​

​👉网友“镜头美学控”答:​

炫技是真炫技!电影一开场就是剧院式布景:办公室像舞台,舞会用灯光定格,连火车进站都用模型背景拍🛤️。有人骂“虚假”,但我觉得妙——​​这手法明明在隐喻“上流社会全员演戏”​​!安娜最后自杀时,舞台背景消失,变成真实风雪,意思她终于挣脱虚伪戏台了。

不过得说,没原著底蕴可能看不懂这波操作。电影删光了列文线的农改思考,纯聚焦狗血三角恋,深度掉档了。


​💬网友“社会学炸鸡”问:这故事放现在还能成立吗?​

​👉网友“吃瓜一级选手”答:​

换今天?安娜大概能离成婚,但网暴能淹死她🌊!本质上她遭遇的是​​女性欲望与社会规训的冲突​​——男人出轨叫风流,女人出轨叫堕落。电影里安娜崩潰前吼:“你们所有人都在用眼神审判我!” 现在键盘侠换了个形式而已。

但现代安娜或许能活更爽:搞事业当名媛,睡小狼狗,谁在乎前夫咋想?所以托尔斯泰写的是永恒人性,但解法早过时了。


​🍵个人心得与建议​

看完最大感受:​​别把安娜当教科书,当镜子照​​——照见每个人心里那点“既要…又要…”的贪和怕。2012版电影值得看,但建议先读原著前五章(不然看不懂舞台梗)。B站有苏联1967版对比剪辑,神还原原著阴沉气质,虐得更到位🎬。

最后一句:​​爱情救不了命,自我认知才能​​。安娜不是圣女也不是恶魔,她只是一个被时代和欲望撕碎的女人。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