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奥色治郡》影评,家庭悲剧根源,为什么互相伤害

​🔥 八月的灼热,家的裂痕​

看《八月:奥色治郡》时,我时常感觉银幕里的闷热感能透出来。故事发生在俄克拉荷马州一个小镇,父亲贝弗利(一位酗酒的诗人)的失踪,让全家人重新聚在一起。母亲维奥莱特,由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她嗑药、刻薄,像一枚随时会炸的炮仗。大女儿芭芭拉(朱莉娅·罗伯茨饰)婚姻触礁,带着出轨的丈夫和叛逆的女儿回来。​​八月​​的炙热,不仅是天气,更是家庭矛盾爆发前,那种无处可逃的压抑。

​💔 一、撕开华袍,看见虱子:家庭暗流与人性真实​

​家庭关系中的“湿毒”弥漫​

电影里的家,像爬满虱子的华丽袍子(张爱玲的比喻用在这里意外贴切)。维奥莱特喜欢家里的​​郁热​​,不开空调,就像她不愿直面家庭的脓疮,宁愿让其发酵。这种“湿毒”弥漫在每个人之间——无尽的指责、揭短、算计。​​家人或许是最懂你的人,但也最能精准戳中你的痛处​​。

​悲剧的循环与遗传​

维奥莱特的​​刻薄与控制欲​​,源于她自己的童年创伤。她将痛苦传导给三个女儿。大女儿芭芭拉​​不自觉地重复着母亲的强势​​,也面临婚姻危机和亲子问题。这或许暗示,痛苦和相处模式,有时像基因一样在家族中传递。二女儿艾薇最善良隐忍,却与表弟查理相恋,最终发现两人竟是同父异母的亲姐弟。​​上一代的债,有时要下一代来还​​,这种荒诞让人绝望。

​🤯 二、风暴中心:那些戳心的冲突与表演​

​餐厅那场戏:撕掉所有伪装​

葬礼后的家宴,是​​全片冲突的最高潮​​。嗑药的维奥莱特像失控的喇叭,把每个人的不堪秘密全部抖出。芭芭拉和母亲​​从争吵到扭打​​,争夺药瓶,最后芭芭拉将药丸全部倒入马桶。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朱莉娅·罗伯茨的表演,让这场戏充满毁灭性的力量。

​“我们为何彼此伤害?”​

电影中最心悸的真相,是芭芭拉发现母亲​​早已察觉父亲的自杀意图​​,却选择先拿到保险箱的钱再报警。这成了压垮芭芭拉的最后一根稻草。家人间最深的伤害,往往来自于​​明知对方的软肋,还精准打击​​。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互相折磨,是否也是一种绝望的、扭曲的寻求关注和爱的方式?具体的情感动机机制,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 三、是家人的“错”,还是我们都困住了?​

​每个人都在逃离,但无人真正自由​

三个女儿曾​​以不同方式逃离家庭​​。但父亲的死又把她们拉回漩涡。芭芭拉看似最清醒强硬,最终却意识到自己身上有太多母亲的影子。小女儿凯伦用浮夸的幸福掩饰空虚,未婚夫却是个会骚扰未成年侄女的轻浮之人。​​有时我们拼命逃离的,早已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男性角色的“弱势”与逃离​

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多显得​​被动、逃避或缺席​​。父亲贝弗利选择用自杀彻底逃离;芭芭拉的丈夫比尔出轨;艾薇的恋人小查尔斯性格懦弱。他们似乎是家庭冲突中的“背景板”,但这种安排是否完全反映了现实中的两性关系,或许因人而异。

​🕸️ 四、荒原之上,是否有希望?​

​印第安女佣约翰娜:一丝微光​

在全家混乱中,​​印第安女佣约翰娜​​是特别的存在。她镇定、善良,在芭芭拉女儿险些被侵犯时挺身保护,最终也是她留下来陪伴维奥莱特。她像是融合了男女性别中某些美好特质的存在,或许代表了某种超越家庭泥沼的希望和力量。

​“家”的复杂含义:地狱与唯一归属​

电影最后,大家都离开了,只剩维奥莱特和女佣。它没给出温馨和解,而是呈现了​​伤痕累累后的疲惫与无奈​​。家可以像地狱,但有时又是我们​​无法彻底割舍、不得不回去的港湾​​。这种矛盾,正是家庭最真实和残酷的地方。

《八月:奥色治郡》影评,家庭悲剧根源,为什么互相伤害

《八月:奥色治郡》影评,家庭悲剧根源,为什么互相伤害

​🎬 观后杂感:一场压抑却真实的体验​

《八月:奥色治郡》看的过程​​并不轻松​​,甚至压抑。它由话剧改编,戏剧冲突密集甚至有些“狗血”,但​​演员的表演极具说服力​​,让你相信这群人存在的真实性。它不提供救赎答案,而是​​赤裸展示家庭中爱的无能、恨的纠缠​​。看完你会觉得,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若放任“湿毒”蔓延,终会灼伤所有人。​​沟通与理解,即便很难,或许也是避免共同沉沦的唯一途径​​,虽然电影里的人们大多没能做到。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