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哥:最近又看了一遍姜文的《鬼子来了》,心里还是堵得慌😔。这部2000年拿戛纳评审团大奖的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3,却在当时国内没能公映。很多人问,它到底讲了什么,又为何如此特别?今天咱们就聊聊这部电影。
🎬 一、电影讲了啥?为啥这么特别?
云哥:《鬼子来了》的故事背景在抗日战争末期。一个叫挂甲台的小村子,村民马大三(姜文饰)某天夜里被迫接手两个俘虏:日本兵花屋小三郎和翻译董汉臣。游击队说好八天后来取人,结果再没消息。
村民们从最初想处决俘虏,到后来竟和他们共同生活了半年,甚至琢磨用俘虏换粮食。这听起来就挺荒诞的,但电影就在这种荒诞里,一步步走向了那个血腥的结局——日军在联欢会上突然屠村,唯一幸存的马大三后来也被他救过的日本兵砍头。
姜文用黑白影像(除了最后头颅落地时的那抹鲜红),讲了一个看似滑稽实则沉重的故事。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抗日神剧,没有手撕鬼子的爽快,反而充满了憋屈、矛盾和深刻的反思。
💡 二、姜文到底想通过电影表达什么?
云哥:我觉得姜文在这部电影里想说的东西很多,也很深。
- •
对战争荒诞性的揭示:战争很多时候没有绝对的英雄和恶魔,它常常是混乱和荒谬的。村民们的“善良”或说“愚昧”,日本兵身上时而显现的“人性”与回归军队后的“兽性”,这种复杂性打破了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有影评认为,姜文想探讨“是什么引起恐惧?为了摆脱这个恐惧,是远离死亡,还是接近死亡?”
- •
对人性弱点的审视:电影犀利地展现了特定环境下人的自私、懦弱和妥协。村民们在处理俘虏问题时的种种表现,被很多影评人解读为对某种民族性格中劣根性的批判,有点像鲁迅先生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姜文自己也说,他想“对35年的生活做一个总结,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
- •
“鬼子”也在心里:电影英文名是“Devils on the Doorstep”。这“鬼子”既指日本兵,也可能暗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恐惧、懦弱或恶念。如何赶走自己心里的“鬼子”,或许是更深层的议题。
🎨 三、电影的视听语言和艺术手法
云哥:姜文的电影向来在形式上也很有想法。
- •
黑白画面的冲击:全片大部分是黑白的,据说摄影师顾长卫的建议。这不仅贴合了历史氛围,增强了纪实感和沉重感,更为了突出结尾那抹鲜血的红色带来的强烈视觉和心理震撼。
- •
声音和节奏的运用:电影里声音设计很讲究。环境音、沉默和突然的喧闹形成对比,烘托出荒诞和紧张的氛围。叙事节奏上,前面细致铺垫村民与俘虏间微妙的关系,后面悲剧爆发得突然而猛烈,这种反差让人格外难受。
- •
黑色幽默的运用:电影里有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桥段,比如翻译官在中间曲解意思,日本兵前期求死后期求生的转变。这种用喜剧方式包装悲剧内核的手法,让反思变得更加深刻。
⚠️ 四、电影引发的争议与思考
云哥:《鬼子来了》从诞生起就伴随着争议。
- •
审查与禁映:影片因未通过审查却擅自参加戛纳电影节等原因,在国内被禁映了。这本身也成了电影背后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 •
不同的解读视角:对于影片,尤其是“屠村”情节,中日本地观众的理解存在差异。有分析指出,中方影评更多强调日方因民族尊严受触犯而发动屠杀,而日方的一些评论则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异常状况下人的异常行动”或“战争的疯狂”。这种解读的差异本身也值得思考。
- •
它希望我们如何记住历史:姜文曾表示,拍这部电影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责任,希望人们(包括中日观众)能真正面对历史。它或许提醒我们,历史的复杂性远超简单的好坏标签,真正的铭记在于深刻的反思,而不仅仅是情绪化的宣泄。
📝 五、个人观后感与建议
云哥:说实话,《鬼子来了》不是一部让人舒服的电影,但它带来的思考和震撼是持久的。
它让我看到,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和脆弱。所谓的“善良”若缺乏智慧和力量,可能会招致灾难。同时,集体和环境如何轻易地吞噬个体,让人变得盲目和残忍。
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电影,云哥建议你:
- •
找个安静的时间耐心观看,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品味。
- •
抛开预设立场,试着理解电影中每个人的行为逻辑,即使那让你感到不适。
- •
看完后可以看看一些深入的影评(比如豆瓣上的一些高赞评论),不同视角能帮你更全面地理解电影。
电影最后,马大三被砍头后,世界在他眼中变成了彩色。这或许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反讽。读懂《鬼子来了》,也许能帮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历史,也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