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也曾那样,拼尽全力去爱、去付出,却只换回一身伤痕。松子她总在问“为什么”,这问题,又何尝不是许多人在深夜里,对自己喃喃自语的困惑呢。这部电影用最鲜艳的色彩,去讲一个最悲伤的故事,导演中岛哲也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 电影讲了什么?松子为何总被嫌弃?
影片讲述川尻松子一生坎坷、孤独终老的故事。她小时候,父亲把爱都给了体弱多病的妹妹久美,对松子就很忽视和严厉。为让父亲看自己一眼笑一下,小松子学会了做鬼脸,这个动作,像她一生的注脚——用扭曲自己,去换一点点的爱。这种童年缺失,造成她极度的低自尊和讨好型人格,她无法相信自己本身值得被爱,觉得必须不断付出顺从甚至伤害自己,才能换来短暂被需要。
她后来遇到的男人们,作家八女川彻也、有妇之夫冈野健夫、混混小野寺保、黑社会成员龙洋一… 几乎每一个,都给她带来更深的坠落。她总说“打我杀我都没关系,总比孤单单一个⼈的好”,对孤独的极端恐惧,让她无法独处,只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每一段关系,不管那关系多糟糕。
► 电影色彩那么美,为何故事那么悲?
这部电影视觉风格极尽绚烂华丽,饱和度很高的色彩🎨,大量CG动画镜头(据说用了400多个)营造梦幻童话感,暖色调光线、鲜花、鸟群常环绕松子。但这种欢乐明快的视听语言,和她不断下沉的悲惨命运,形成强烈到残忍的对比。
导演用这种手法,不是为冲淡悲剧,而是用一种荒诞戏谑的方式,更放大她人生的辛酸和讽刺,让你在视觉狂欢中,感受到更深的悲哀。就像松子本人,内心始终保有孩童般的天真和热烈,尽管外界不断伤害她,她身上的追光从未熄灭,这光象征她即使伤痕累累没有回报,仍满怀热情追求爱和生活的品质。这种技术层面与叙事层面的巨大反差,正是电影最核心的力量所在。
► 松子有没可能避免她的命运?
松子的悲剧,根源在于她把自我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认可之上,尤其是男人的爱。她缺乏稳定的自我内核,导致她“总是在人生能量低谷时冲动做抉择”、“对爱的对象没有甄选”、“投入一段关系过快”、“错付后不懂及时止损”。
或许她如果能略冷静撤退一点,再做判断,境遇会有回旋。但我们也难真正责怪松子,你不了解她走来的路,就不能轻易判断她当下的选择。她所在的时代环境,日本男权思想根深蒂固,社会中多数女性在结婚后基本围绕男人转,两性地位很不平等,这也限制她的选择和可能。
► 电影结局到底想表达什么?
影片结尾,松子死了,被一群孩子暴打致死,但导演却给了个光明的结尾:松子一步步走上通往天堂的阶梯,与妹妹重逢,互道“你回来了?”“我回来了”。这幕很暖心酸又欣慰。
电影似乎在表达:人生实苦,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付出什么。松子付出了无限爱的一生,让她拥有了幸福结局。最后所有出现在松子生命里的人,合唱她最爱的歌《弯弯腰,挺挺背》🎵,暗示其实每个人都是松子,都在残酷现实中努力呼吸,认真生活,满怀真诚追寻爱与善意。
个人观点与建议:松子她一生都在追问“为什么”,她至纯至善,爱得笨拙又热烈,像飞蛾扑火。这部电影看下来很难受,但后劲很大。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可能也有的讨好倾向、对孤独的恐惧、对爱的渴望。松子的故事提醒我们,爱别人之前,要先学会爱自己,建立自己价值,不把人生全部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希望你也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