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的移动城堡》影评:诅咒为何随心情变化,城堡象征什么,宫崎骏反战思想如何体现?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心里住着几个不同年龄的你?有时候觉得自己老气横秋,有时候又莫名轻盈雀跃?《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那个一觉醒来就变成90岁老太太的少女苏菲,可能比我们任何人都懂这种感受😌。这部宫崎骏在2004年推出的动画,豆瓣评分高达9.1,最近在国内重映还拿了1.5亿多票房,说明大家到现在还是爱看它。但说实话,我第一次看时也没完全看懂,这次重温才发现,它表面上讲魔法与爱情,底子里说的全是我们每个人的那点心事和恐惧。

🏰 一、外表老不老,竟然由心情决定?

苏菲中的诅咒非常特别——她变成老太太后,外貌会随着自信心和情绪状态时老时少。这个设定初看离谱,细想可能有点道理。你有没有发现,人确实会因为心情而显得容光焕发或者憔悴不堪?苏菲原本是个在帽子店埋头干活的女孩,颜色单调、古板老气的穿着让她看起来毫无少女活力,内心其实早就像个老婆婆一样认命又自卑。被诅咒变老,反而让她外在年龄和内心状态匹配了,所以她能那么快接受,甚至说“当个老太太也没什么不好”。

但当她后来为了保护哈尔而在莎莉曼夫人面前据理力争、显露出勇气和果敢时,她的容貌竟瞬间恢复年轻。然而,莎莉曼一句“你在跟儿子谈恋爱吗?”的讽刺,又让她瞬间变回老态。这或许说明,我们怎样看待自己,外界就会怎样看待我们;我们多勇敢地表达情感,容貌就会多有光彩。宫崎骏在这里可能想暗示:心年轻了,人才能真正年轻。

🔥 二、移动城堡:到底是家还是心脏?

那座噼里啪啦乱响、用四条腿到处跑的城堡,大概是电影里最迷人的设定了。但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人说,移动城堡根本就是哈尔内心的外化。城堡一开始脏乱差、堆满杂物,还像个锅炉一样轰隆隆地响,暗示哈尔内心混乱、漂泊不定、逃避现实。而苏菲到来后一大举动就是——大扫除。她清掉的不仅是垃圾,可能也是哈尔心里积压许久的阴霾与孤独。

驱动城堡的火魔卡尔西法,来历也不简单。它其实是哈尔小时候吞下的一颗流星,哈尔把心脏交给了它,从而获得了魔法力量。所以卡尔西法某种程度上就是哈尔的心,城堡是靠哈尔的心驱动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哈尔疲惫或消极时,城堡会卡顿;而当苏菲夸奖卡尔西法时,它会兴奋得火花四溅——就像我们被表扬时,心里也会亮堂起来一样❤️。

☮️ 三、宫崎骏的反战思考,藏在华丽画面背后

如果你只把这电影当成爱情童话,可能就错过了宫崎骏真正想说的东西。电影里战争背景无处不在:天上飞过军舰,城市遭遇空袭,百姓流离失所……而哈尔虽然能力强大,却极度厌恶战争,宁愿四处逃避也不愿被征召参战。

宫崎骏2003年曾强烈反对伊拉克战争,这部电影就是在那样的情绪中制作完成的。所以影片里反复强调“火药产生的火从不友善”,战争是“没有赢家的沼泽地”。尤其讽刺的是,战争的起因居然只是邻国王子失踪(像极了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而结束也仅仅因为王子恢复原状说了一句话。这荒诞的设置可能想说:那么多破坏与牺牲,到底是为了什么?

但话说回来,宫崎骏也没有一味说教。他只是把战争的残酷和愚蠢展现给你看,让哈尔与苏菲在这样背景下依然选择爱、守护与勇气,反而更加动人。

《哈尔的移动城堡》影评:诅咒为何随心情变化,城堡象征什么,宫崎骏反战思想如何体现?

🌟 四、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卡尔西法”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卡尔西法到底是恶魔还是希望?它拿走了哈尔的心脏,却也被哈尔束缚;它给予力量,却也索取代价。这种矛盾像极了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面对的很多选择:想要自由,却可能要付出孤独;渴望强大,却不得不接受负担。

《哈尔的移动城堡》影评:诅咒为何随心情变化,城堡象征什么,宫崎骏反战思想如何体现?

《哈尔的移动城堡》影评:诅咒为何随心情变化,城堡象征什么,宫崎骏反战思想如何体现?

苏菲和哈尔最后能解除契约,并不是因为魔法多强大,而是因为苏菲终于理解了爱——不是占有式的爱,而是愿意放手、交还自由的爱。她把卡尔西法捧在手中,轻轻放回哈尔的胸膛,那一刻,诅咒、契约、战争仿佛都失去了重量✨。

我猜宫崎骏最想说的可能是:无论年龄如何、外表怎样,唯有真心、勇敢与信任,能让我们真正自由地生活。就像苏菲,从头到尾她其实没“解除”诅咒,而是学会了接纳自己——年轻也好、年老也罢,只要内心澄明,魔法自然会失效。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