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云哥常被问:“有没有一部电影,能同时探讨生命奥秘与社会议题?”🤔 当我看到《从今以后》这个片名时,发现它背后竟指向两部主题迥异但都值得细品的作品。今天,云哥就带大家看看这两部《从今以后》,聊聊它们的独特之处。
🔍 一、两部《从今以后》:同名背后的不同世界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影史上至少有两部知名的《从今以后》。它们片名相同,但主题和风格却大相径庭。为了让大家更清楚,云哥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表:
特征 | 2010年版《从今以后》(Hereafter) | 2024年版《从今以后》(All Shall Be Well) |
---|---|---|
导演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杨曜恺 |
主演 | 马特·达蒙、塞西尔·德·弗朗斯 | 区嘉雯、李琳琳 |
主题焦点 | 生死界限、通灵感应、生命之后的世界 | 同性伴侣权益、遗产继承、法律与亲情的关系 |
叙事风格 | 三段式平行叙事,最终交汇 | 线性叙事,聚焦人物情感与社会现实 |
核心情感 | 对死后世界的探索与生命意义的追问 | 对法律保障、家庭认同的呼吁与个人权利的挣扎 |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虽然同名,但两部作品从内核到表达都完全不同。伊斯特伍德的版本更偏向哲学层面的生命探索,而杨曜恺的版本则更聚焦于社会现实与个体困境。这就好比同样叫“苹果”,一个指的是水果,一个指的是科技产品。🍎💻
💫 二、伊斯特伍德的《从今以后》:生死之间的淡然叩问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2010年推出的《从今以后》(Hereafter),内地译名虽也是“从今以后”,但云哥觉得,港台译名“往生以后”或“通灵感应”或许更贴切影片那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探寻生死两界的味道。
这部电影采用了三线平行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三个互不相干却因“死亡”而命运交织的故事:一位在印尼海啸中侥幸生还的法国女记者,一位因能通灵而困扰不堪的美国蓝领工人乔治(马特·达蒙 饰),以及一位因双胞胎哥哥意外去世而陷入巨大悲痛的英国小男孩马库斯。影片叙事冷静而克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如小火慢煮,慢慢地将三个故事推向交汇点。
影片最打动云哥的,是它对“死后世界”这个命题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没有强行科学解释,也没有落入宗教说教的俗套。女记者一直在问自己那是否是脑震荡后的幻觉,而乔治的能力则从侧面印证了某种存在的可能性。这种留白和克制,反而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小男孩马库斯与哥哥的兄弟情是巨大的泪点。😢 他哀求乔治帮他联系哥哥,只为了传达一句“不要离开我”,这种最朴素的情感需求,直击人心。伊斯特伍德以其大师级的功力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或许不在于确切的答案,而在于过程中那些真实的情感连接与叩问。
🌈 三、杨曜恺的《从今以后》:爱与法律之间的现实困境
2024年,香港导演杨曜恺带来了他的新作《从今以后》(All Shall Be Well)。这部电影将镜头对准了一对相伴近四十年的老年女同志伴侣Angie(区嘉雯 饰)和Pat(李琳琳 饰)。
影片平静地叙述了她们的冲突。Pat在睡梦中突然离世,但由于香港法律不承认同性婚姻,且Pat未立下正式遗嘱,一切共同积累的财产,包括她们视为家的房子,在法律上都归Pat的哥哥所有。原本和善的家人瞬间变脸,要求Angie搬出房子。Angie不仅承受丧偶之痛,更突然失去了经济保障和身份认同,甚至在家人的祭祀活动中,她被默认以“朋友”而非“伴侣”的身份站在后方。
这部电影的力量在于其日常感和真实性。它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细腻的细节展现困境:家人更相信哥哥对Pat生辰的记忆而非Angie的;嫂子介绍Angie时称其为“姐妹”;侄女提议卖房分钱。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累积起来构成了Angie巨大的无力感。影片冷静地揭示了,在没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所谓的家庭接纳有时可能建立在经济依赖和客气之上,而非真正的尊重和认同,这种关系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Pat的李琳琳在息影三十余年、战胜病魔后复出演出,其表演沉稳动人。区嘉雯饰演的Angie,将那种失去依靠的彷徨与坚韧演绎得细致入微。
🤝 四、共同内核:对“以后”的思考与希望
虽然两部《从今以后》题材迥异,但云哥觉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深层主题:如何面对失去,如何在“以后”的世界里继续生活,并找到希望。
伊斯特伍德的版本是从哲学和存在主义角度出发,探讨肉体死亡后的“以后”。它关注的是个体如何理解死亡、接受死亡,并与逝者建立新的精神联系。片名“Hereafter”直指“死后的世界”。
杨曜恺的版本则是从社会和法律角度出发,探讨关系中的一方离世后的“以后”。它关注的是生者如何在世的法律与社会框架下生存,如何守护爱与记忆。它的英文片名“All Shall Be Well”更像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与信念,尽管过程充满艰难。
💡 五、观看建议与个人心得
聊了这么多,云哥给大家一些实用的观看建议:
- •
如果你偏爱哲理思考与淡然叙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从今以后》(2010)会更适合你。你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关于生命、死亡和连接的情感。
- •
如果你关注社会议题与现实困境:杨曜恺的《从今以后》(2024)绝对值得一看。它能让你深刻理解特定群体面临的实际困难,引发对法律、家庭和爱的深思。
- •
观看渠道:伊斯特伍德版在主流影视平台通常可以找到。杨曜恺版因其题材较新且独立,可能需要关注电影节展映或特定艺术电影放映渠道,有时也能在网络找到资源。
云哥的个人心得:
两部《从今以后》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伊斯特伍德的作品让我思考,生命的意义或许在于那些超越生死的真挚情感。而杨曜恺的作品则更像一声警钟,提醒我们爱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制度的保障。现实中有像“意定监护”这样的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帮助,但社会观念和法律的进步仍然任重道远。真正的“从今以后”,无论是对于个人情感的疗愈,还是对于社会群体的平等,都需要更多的理解、包容与切实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