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基本信息与历史背景
《东柱》(Dongju: The Portrait of a Poet)是由韩国导演李浚益执导的一部黑白传记电影,于2016年2月17日在韩国上映。影片聚焦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朝鲜,讲述了爱国诗人尹东柱(姜河那 饰)和独立运动家宋梦奎(朴正民 饰)这对表兄弟不同却又交织的人生轨迹。
尹东柱是中国朝鲜族爱国诗人,1917年12月生于吉林省龙井市明东村的一个教师家庭,1943年7月在日本因参与独立运动被捕,1945年2月于福冈警察局刑务所惨遭迫害致死,年仅28岁。他一生创作了117篇诗和散文,其作品表达了对黑暗统治的愤恨,被誉为“闪烁在黑暗夜空里的一颗星”。导演李浚益选择黑白影像来呈现这个故事,是认为彩色风格对于那段历史是一种不礼貌的处理,黑白更能传递时代的压抑与沉重感。
💡 双男主叙事:诗歌与行动的辩证
影片通过尹东柱和宋梦奎这两位核心人物,巧妙地探讨了在民族危亡之际,“诗歌(艺术)”与“行动(革命)”哪种方式更具力量,抑或二者实为一体两面。
维度 | 尹东柱 (诗人) | 宋梦奎 (行动家) |
---|---|---|
核心特质 | 内向、沉静、敏感,用笔记录时代悲剧 | 外向、激情、富有煽动力,积极投身独立运动 |
抗争方式 | 以朝鲜语写诗,保留民族精神火种 | 组织活动,策划反抗,直接对抗 |
对“文学”的看法 | 视文学为记录、反思和内在抵抗的力量 | 初期认为文学无用,更倾向直接行动 |
共同命运 | 均被日军逮捕,最终在狱中遇害,成为活体实验的牺牲品 |
影片并没有简单评判两种方式孰优孰劣。表哥宋梦奎曾对尹东柱说:“你还是写诗吧,我来举枪。”但最终,两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诗歌也成为了抗争的利器——尹东柱的诗稿在日本警察的审讯中,成了他“有罪”的“铁证”。这深刻揭示了在强权面前,思想和文字同样具有危险而强大的力量。
✨ 诗歌的力量与永恒价值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年代(包括当时和现在),文学艺术常被质疑“有什么用”。尹东柱也一度陷入这种迷茫,父亲希望他学医救人,认为“文章写得再好,最多只是个记者”。但尹东柱最终选择坚守诗歌,他的老师郑芝溶告诉他:“如果你对国家、人民心怀愧疚,那就继续用朝鲜语写诗吧!”
他的诗歌,如《数星星的夜》、《序诗》等,描绘了“星星、风、天空”等意象,在绝望中留存了爱、孤寂、憧憬和希望。电影震撼人心的结尾处,日本特务逮捕东柱时,他平静地说出自己诗集的名字:“天空、风、星辰和诗”。这一刻,诗歌超越了肉体消亡,成为了永恒的精神遗产,证明其力量不在于即刻改变现实,而在于滋养灵魂、记录历史、传递希望。
🎬 黑白影像的美学与深刻寓意
李浚益导演选择全片采用黑白影像,绝非单纯追求形式感。
- 1.
表达历史沉重感与敬意:导演认为彩色对于表现那个残酷的时代和诗人尹东柱是一种不礼貌,黑白则赋予影片一种怀旧、悼念和永恒的意味。
- 2.
突出光影与本质:黑白画面剥离了色彩的干扰,让观众更专注于人物的面部表情、光影的微妙变化和画面的构图质感。审讯室里茶杯的热气、夜读时的油灯光晕、诗人坚毅的轮廓等细节,在黑白色调下更显震撼和深刻。
- 3.
强化主题:黑白世界象征着那个压抑、失去自由的年代,而诗歌和人性中的光辉,则如同在黑暗中闪烁的星光,虽微弱却持久,形成了强烈对比。
⭐ 获奖情况与业界认可
尽管是一部题材沉重的小众文艺片,《东柱》凭借其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制作获得了韩国电影界的广泛认可:
- •
朴正民凭借饰演宋梦奎一角,荣获第52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电影部门男子新人演技奖和第37届韩国青龙电影奖最佳新人男演员奖。
- •
影片本身获得了第25届韩国釜日电影奖最优秀导演奖(李俊益)和剧本奖(申渊植)。
- •
入选由韩国电影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第36届影评奖“影评奖十佳”电影。
💭 个人观点与心得
《东柱》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感受的电影。它节奏舒缓,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却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灵,引人深思。它让我们思考艺术在时代洪流中的价值,以及在困境中如何保持精神的独立与尊严。
姜河那和朴正民的表演极具说服力,他们不仅形似,更演出了两位青年内心的挣扎、彷徨与坚守。尤其是姜河那,为角色剃发,将诗人尹东柱的内敛、敏感和最终的坚韧诠释得淋漓尽致。
看完《东柱》,或许你会想去找尹东柱的诗集来读。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他用生命写下的诗句,如“但愿仰天也全然无愧于心,直到生命尽头!”今天读来,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感动和力量。这部电影和诗人的故事提醒我们,有些东西,即便在最漆黑的夜,也值得我们去仰望和守护,比如天空、风、星星,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