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想找《桥》的影评却有点迷糊?🤔 因为光叫《桥》的电影就好几部,主题还完全不同,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头疼的。
咱们先理理这几部《桥》到底是啥。🎬 首先是一部1959年的德国电影,黑白片,讲的是二战末期七个德国少年被强征入伍,去守卫一座没什么战略意义的桥梁,最后几乎全部送命的故事。这部电影被认为是反战影片的经典之作,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然后是1949年新中国拍的第一部故事片,也叫《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出的,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工人阶级克服困难修桥支援前线的故事。🎬 还有一部大家可能也很熟悉的,是1969年的南斯拉夫电影《桥》,讲的是游击队炸桥阻止德军的故事,那首著名的《啊!朋友再见》就是这片的插曲。搞清楚是哪座“桥”,影评才不会看串了味儿。
🤯 为啥德国的《桥》这么让人震撼?
这部德国《桥》之所以能被称作经典,或许在于它用一种特别真实和残酷的方式,撕开了战争华丽而虚伪的外衣。它没有歌颂伟大的胜利,而是把镜头对准了一群被时代和意识形态裹挟的孩子。
电影里这些十六七岁的少年,上学时接受的是“为祖国而死是光荣”的狂热教育。他们一开始甚至为能上前线守桥而兴奋,觉得是场冒险游戏,这种天真和现实的血腥形成了巨大反差。他们打退了美军的进攻,却最终发现自己誓死保卫的桥,上级早就命令要炸掉以拖延美军,他们纯粹成了牺牲品。这种被欺骗和被抛弃的感觉,以及无意义的死亡,才是电影最刺痛人心的地方。影片最后那句字幕:“此事发生在1945年4月27日,由于微不足道,没有在任何军事报告中被提及”,配上唯一的幸存者阿尔伯特茫然走回家的画面,这种震撼是无声而持久的。
🧐 中国的《桥》讲了啥,有啥特点?
1949年这部中国的《桥》,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地位很特殊,它占了“五个第一”:比如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等等。
这部电影的故事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在党的领导下,克服缺少材料、工具落后等困难,抢在江水解冻前修复松花江大桥,支援前线的故事。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塑造有其鲜明的时代烙印。它奠定了后来一些工业题材电影的叙事范式,比如:歌颂工人阶级的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表现先进与落后思想的斗争;以及知识分子需要被教育和改造等。有影评认为,这部电影在当时有其宣传和教育意义,但人物形象有时可能为了服务主题而显得不够丰满,戏剧冲突的设计也更偏向于解决工作难题,而非复杂的人性刻画。
😮 南斯拉夫的《桥》又有哪些名场面?
南斯拉夫版的《桥》,在中国观众中的知名度可能非常高,尤其是那首《啊!朋友再见》,旋律一响,很多人就能跟着哼唱。
这部电影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游击队员形象,比如负责炸桥的“老虎”,爆破专家扎瓦多尼,以及那个在沼泽地上跳跃前进最终牺牲的班比诺。影片的传奇色彩和紧张刺激的剧情很吸引人。不过话说回来,这部电影里的一些情节和人物与历史真实情况可能存在出入。比如桥头雕塑的人物并非炸桥游击队成员,而那首著名的《啊!朋友再见》其实是一首意大利民歌,原意是“再见吧,美丽的姑娘”,为了配合影片意境才翻译成“朋友再见”。虽然电影基于真实事件,但炸桥行动最初主要是为了阻挡意军。
💡 我们看《桥》到底在看什么?
虽然这几部《桥》千差万别,但它们都通过“桥”这个意象,连接了不同的思考。德国的《桥》引发我们对战争、意识形态洗脑和个体生命价值的反思;中国的《桥》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建设热情和文艺创作风貌;南斯拉夫的《桥》则更多展现了英雄主义传奇和那种跨越国界的友谊与牺牲精神。
看影评的时候,心里得先清楚自己找的是哪座“桥”。影评能帮我们看懂电影里的深意,了解背后的历史,甚至发现一些自己没留意到的细节。比如德国《桥》里少年们心态的逐渐崩塌,或者南斯拉夫《桥》中那些带有幽默感的对话所展现的复杂人性。好的影评就像个陪你看电影的朋友,能帮你咂摸出更多味道。
我个人觉得,德国的《桥》在人性刻画和反战主题的深度上,确实更耐人寻味一些,它那种冷峻和绝望感,看完会堵在心里好久。中国的《桥》则像是一部珍贵的史料,透过它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热忱与局限。南斯拉夫的《桥》... 嗨,就是好看啊,情节紧凑,人物有魅力,歌也好听,轻松就能看进去。
所以下次再聊《桥》,可得先问一句:“你说的是哪一座桥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