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 今天云哥想和大家聊聊一部非常特别的日本老电影——《秋刀鱼之味》。可能有些朋友一听是1962年的黑白片,就觉得会不会很闷?刚开始云哥也这么想,但看完后才发现,这部电影后劲太大了,心里那种淡淡的惆怅和回味,真的就像它的名字一样,需要慢慢品。🍵
这部片子是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作品,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电影。故事说起来不复杂,就是讲一位丧妻的老人平山,和他贤惠的女儿道子一起生活。老人呢,一开始很享受女儿的照料,没太把她的婚事放心上。直到有一次同学聚会,他见到了中学老师和他那位因照顾父亲而耽误了婚嫁、憔悴不堪的女儿,这才猛然惊醒,开始张罗着给道子找婆家。最后女儿嫁人了,老人却感到了深深的孤独。
是不是听起来就很“生活”?但小津导演就是用这些日常的琐碎,拍出了人生最深的滋味。
🤔 为啥叫“秋刀鱼之味”,但电影里根本没秋刀鱼?
这大概是所有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人最大的疑问!🍂 电影里确实一条秋刀鱼都没出现,就连吃饭场景出现的也是鳗鱼。其实,“秋刀鱼”在这里是一个意象,一种象征。
在日本,秋刀鱼是秋天的象征。它味道鲜美但略带苦涩,尤其是内脏部分。这种滋味,正好隐喻了人生步入秋季(晚年)时,那种复杂、微凉、略带苦涩的心境——就像片中的平山,嫁女本是喜事,但他感受到的更多是失去和寂寥。小津自己也在日记里写过:“……清酒的味道也变得苦涩。”所以,“秋刀鱼之味”指的是一种人生的况味,而非实物。
🎬 镜头下的宁静与克制:小津的“榻榻米”视角
小津的电影语言非常独特,辨识度极高。他偏爱低机位拍摄,镜头高度大概就相当于一个人坐在榻榻米上的视线水平。这样拍,会让观众有一种静静旁观、沉浸其中的感觉,仿佛就坐在角色的身边,看着他们的生活缓缓流淌。
他的电影里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甚至很少有大悲大喜的表情。人物的情感都是内敛和克制的。比如,道子得知心仪之人已婚后,也只是回到房间默默哭泣;平山嫁女后巨大的失落感,是通过他独自去常去的酒吧醉酒,以及空荡荡的家来呈现的。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处理,反而让情感力量更加强大,因为它需要你用内心去感受和填补。
🍶 物哀美学:如何理解日本文化中的接纳与惆怅
看懂《秋刀鱼之味》,可能需要了解一点点日本的“物哀”(もののあはれ)美学。它大致指的是一种对人间万象的敏锐感知,以及对其转瞬即逝所怀有的宁静的哀愁,是一种深沉的包容与接纳,而非激烈的反抗。
在电影里,这种“物哀”精神无处不在:
- •
平山最终接受了女儿必将离开、自己注定孤独的结局。
- •
道子也接受了与心仪之人错过、遵从家庭安排步入婚姻的现实。
- •
电影中的人物们平静地接纳了生活的遗憾与无奈,带着一种庄重的坚忍。
小津并不刻意煽情,他只是静静地呈现生活本来的样子——里面有离别,有衰老,有遗憾,但也有一种走下去的从容。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哀而不伤”。
👨👧 家庭与孤独:每个人都终将面对的命题
《秋刀鱼之味》的核心,还是在讲家庭关系以及个体的孤独。小津的电影似乎一直在说:家,最终都是会瓦解的。儿女长大,会离开组建新家;父母老去,会面临空巢。这是生命的规律,无人可免。
电影里有个无比经典的场景:平山参加完女儿的婚礼后,独自去小酒馆。老板娘看他穿着正式又神色落寞,就问:“你是刚从葬礼回来吗?”平山顿了顿,轻声回答:“嗯,算是吧。”一场婚礼,对他而言却宛若一场葬礼,告别了以往有女儿陪伴的生活,也预示着自己晚年的孤寂。这种复杂的情绪,被这一问一答巧妙地戳中。
小津通过这部电影,或许就是想告诉我们:孤独是人生的常态,而爱和陪伴则显得尤为珍贵。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像片中人物那样,带着这份理解,继续认真地生活。
✨ 为什么今天仍值得看《秋刀鱼之味》?
可能有人觉得,一部几十年前的黑白电影,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啥关系?云哥觉得,正因为时代变化快,我们才更需要一些能让人静下来的作品。
《秋刀鱼之味》就像一杯清茶,初尝可能平淡,但回甘无穷。它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生活的普遍真相,体会到那些难以言传的细腻情感——关于亲情,关于离别,关于时间,关于如何面对老去和孤独。这些是任何时代的人都会面对的课题。
所以,如果你愿意给自己一个多小时,静下心来看一看这部《秋刀鱼之味》,或许也能品出那份专属于你的人生滋味。它可能不浓烈,但一定很真实。